成年人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自我保護。在成年人的思想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是在潛意識中產生的。為了保護自己和自己擁有的東西,成年人甚至不惜向其他成年人求助,隻求自己的寧靜和財產不會遭到外來人士的打擾和破壞。

    孩子需要在周圍的環境中找到可以看、可以聽的東西,因為隻有這樣,他們的心智才能得到發展。孩子需要有機會使用自己的雙手,需要有機會接觸能夠使自己運動的東西,更需要有機會運動。可是在家裏,他們根本得不到這些機會。我們不許孩子使用我們的東西,就連碰都不可以碰一下,這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道戒律。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隻能偷偷摸摸地進行著原本理所應當的事情,一個孩子會在偶然成功地抓到某樣東西後,既興奮又害怕地藏到角落裏擺弄它,就像饑餓的小狗撿到了一根骨頭一樣。他會一邊從這樣東西上吸收營養,一邊注意著身邊的情況,以免突然出現一個人將它從自己手裏搶走。

    孩子的運動不是偶然產生的,他們會在自我的指導下不斷協調這種有組織的運動。在協調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智得到了發展,他們的表達能力也在一係列自我協調、組織和統一的過程中得到完善。所以,我們必須要給孩子機會,不要幹涉他們的行動,讓他們自由地做決定,並把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做完。因為孩子正在進行自我塑造,所以他們的運動具有必然性和目的性。孩子的奔跑、跳躍、拿東西和在屋子裏翻箱倒櫃等行為都不是無目的的,他們在從事富有建設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成年人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發。孩子努力地模仿著成年人的動作和行為,他們想要和成年人一樣使用或處理身邊的物品,他們還會力求用和成年人一模一樣的方式做事。所以,家庭和社會都是影響孩子行為的重要因素。

    孩子有想要掃地、洗盤子、洗衣服、倒水、洗澡、梳頭、穿衣服的欲望,我們可以把他們這種天賦傾向稱為“模仿”,但是,這並不是最確切的表述,比如說這種模仿行為就和猴子不一樣。智慧是孩子表現出建設性行為的本質,這和孩子的心理因素有關。孩子會先清楚自己要做什麽,然後才會真正地去做。孩子會在看到成年人做了什麽事情後產生想要照著做的想法,比如說話。孩子從周圍聽到的聲音中獲得語言,他們會將聽過的詞匯記在腦子裏,然後再根據周圍不同的場合和需要把這些詞匯說出來。孩子會自己運用詞匯,在這一方麵,孩子和鸚鵡是不同的。鸚鵡學舌是一種機械性的模仿,而孩子不僅會模仿聽到的聲音,還會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進行的不是機械性的模仿,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活動以及他們與成年人之間的關係。

    孩子在讓我們看見他們能夠條理分明地做事之前,就已經具備了有目的進行活動的能力。但是在我們看來,孩子的這種使用物品的方式是很難理解的,特別是1歲半到3歲之間的孩子。我曾見過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是如何對待一疊剛剛熨平摞好的毛巾的。

    這個孩子在房間裏發現了一疊剛剛熨過的毛巾,這些毛巾折疊得很平整,擺放得也很規矩。這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麵的一塊毛巾捧在手裏,好像在捧著什麽珍貴的寶貝。他用一隻手托著毛巾,同時用另一隻手壓住毛巾的上方,以防止毛巾散開。他以這樣的姿勢把毛巾托到了房間斜對麵的角落裏,輕輕地把毛巾放下並說道:“一塊。”然後,這個孩子像來時那樣回到房間裏,以同樣的姿勢小心翼翼地托起第二塊毛巾,並沿著同樣的路線把第二塊毛巾托到了角落裏。他把第二塊毛巾小心地擺在第一塊毛巾的上麵,又說道:“一塊。”這個孩子不斷地重複進行這項工作,直到所有的毛巾都被他擺放到角落裏。這個孩子看看擺放在角落裏的毛巾,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這些毛巾拿起放回到了它們原來在的位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