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豐收悖論;穀賤傷農

    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寫的《多收了三五鬥》短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舊中國江南一帶的農民忍痛虧本糶米,在豐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慘的厄運,其中部分內容為:

    “糙米五塊,穀三塊。”米行裏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麽!”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裏,你們不是賣十三塊麽?”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裏有跌得這樣厲害的!”

    “現在是什麽時候,你們不知道麽?各處的米像潮水一般湧來,過幾天還要跌呢!”

    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裏鬆懈下來了。今年天照應,雨水調勻,小蟲子也不來作梗,一畝田多收這麽三五鬥,誰都以為該得透一透氣了。

    哪裏知道臨到最後的占卜,卻得到比往年更壞的課兆!

    ……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來到這裏停泊。鎮上便表演著同樣的故事。這種故事也正在各處市鎮上表演著,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從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有奸商故意壓價的成分,但如果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定理——“豐收悖論”,意思就是按照正常情況,產品的產量多了後應該收入也相應增多,但有一些產品盡管產量增加,卻不會增加收入,反而使收入減少了。《多收了三五鬥》中的穀子就是屬於增產不增收的產品。穀物屬於糧食,如果隻是單純某幾戶農民的糧食豐收,對整體市場上糧食供應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則價格維持不變,那麽,這幾戶農民因為銷售量增加所以收入增加。但是,如果糧食整體全麵豐收了,市場上糧食的供給急劇增加,必然會使價格下跌。按照經濟學的供給需求理論可知,價格下降供給會減少,從而價格會重新調整上升,可是農產品的供給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長規律,生產周期較長,即使價格下降,農民也來不及調整生產,隻有到下一個生產周期才能調整供給量。而我們每個人每天吃的糧食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盡管糧食價格低了會因此多賣出一些糧食,但銷售量隻是略微增加。所以,當農業豐收時,供給增加,而需求(銷售量)變動很小,均衡價格下降。農民的收入可以用下麵的算式表示:

    農民的收入=糧食價格×糧食的銷售量

    從上麵的分析可知,糧食整體豐收後,糧食價格下降的幅度大於糧食銷售量增加的幅度,最終導致農民收入減少。這個現象又被稱為“穀賤傷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