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的思維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做決策的一生:寫作業還是看電視,該報什麽興趣班,該報考哪個學校,該選擇什麽專業,長大後更是要麵臨該自己創業呢還是先給別人打工,該從事什麽樣的工作,該怎樣與領導和同事相處,要不要換工作,甚至是要不要結婚,什麽時候結婚等。在這些無數的決策過程中,需要做出你的選擇,同時,你的身邊充斥著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互相影響。這時你就需要用上博弈了,通過估計對方的策略,尋求自己的最大勝算或利益。博弈論在其他許多方麵都有廣泛的應用,如政治、法律、軍事、外交等。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博弈論在戰場上的生動事例。近年來博弈論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非常火爆。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博弈論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間如何進行策略選擇。博弈論是指某個個人或是組織,麵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各自選擇相應行為或策略,並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或最為合理的方案。

    下麵我們通過具體的博弈案例來了解一些博弈內容。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最典型的一個博弈模型,講述的是警察與小偷的故事。假設A和B兩個小偷因為共同參與違法犯罪活動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現在犯罪嫌疑人麵臨的選擇是:如果兩個犯罪嫌疑人背叛對方選擇坦白罪行,則兩人都被判刑入獄8年;但是如果隻有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個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坦白者自首有功立即釋放,被揭發者則加刑入獄15年;如果兩人選擇合作一塊兒抵賴,則警方隻能根據現有掌握的證據判兩人分別入獄1年。

    下表給出了“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兩名囚徒由於互相隔絕,並不知道對方的選擇。因此,囚徒需要猜測對方做出什麽樣的選擇來決定自己的選擇。猜測過程如下:

    A會想,如果對方抵賴,我坦白,那麽我會無罪釋放——0年監禁;如果對方坦白,我抵賴,那麽我將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15年的監禁;如果對方抵賴,我也抵賴,那麽會得到短期懲罰——8年的監禁。比較而言,對於一個理性人而言,坦白是最好的選擇。同樣,B也會這樣想。從總體利益而言,兩人選擇互相合作是最好的結果,互相背叛是最差的結果。但最終雙方背叛卻是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均衡結果,這個結果被稱為“納什均衡”。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就被稱為“囚徒困境”。

    由囚徒困境可以推演出類似的兩個國家在關稅上麵臨的選擇:①提高關稅,以保護自己的商品;②與對方達成關稅協定,降低關稅以利各自商品流通。

    當一國因某些因素不遵守關稅協定,獨自提高關稅,另一國也會做出同樣反應,實施提高關稅的報複行為,這就引發了關稅戰,兩國的商品貿易不暢,失去了對方的市場,對經濟也造成損害(類似共同背叛的結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