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上的現在使用的鍵盤,就是因為錯誤路徑的鎖定而導致“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在1714年就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及附加的鍵盤。19世紀70年代“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裏斯托夫·拉森·肖爾斯設計出了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麽要將鍵盤規範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第一行開頭的幾個字母)布局呢?這是因為最開始打字機是很笨拙、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鍵盤的設計原則是要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而“QWERTY”鍵盤的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習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這些低效設計都是故意為之。

    此後,由於打字機的改進不存在卡鍵問題後,不斷有人發明了更為合理、高效的敲擊鍵盤,但由於人們常年的習慣而不願意重新花時間練習新輸入法,廠商也不願意投入成本進行新鍵盤的推廣,最終那些高效的鍵盤因為人們的“路徑依賴”而銷聲匿跡了。就這樣一直到了20世紀中期,低效鍵盤仍被當做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改革開放時受到的阻力極其巨大。一些人懶於去改變,寧願貪圖安逸;有的人害怕去改變,怕出問題、擔責任,不敢麵對可能的失敗與風險,堅持按照原來的老路子前進。這就表明某種製度演變的軌跡形成後,初始製度的效率降低,甚至開始阻礙生產活動,但那些與這種製度維係緊密的組織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盡力維護它。此時,社會就會陷入無效製度,進入“鎖定”狀態。“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但是,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了兩大世界主題,必須認清具體國情,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有利於經濟增長的進一步製度變遷,是一種良性的“路徑依賴”。

    因為有了“路徑依賴”,人們過去的選擇對現在和將來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旦選擇就很難改變。好的“路徑依賴”使好的製度不斷被強化,並演變出無數與之適應的新的製度規範,對社會的進步有積極的影響;壞的“路徑依賴”使低效率的製度被強化,對社會進步產生阻礙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