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來教孩子識別尺寸的木塊一共有三套,在這三套木塊當中,有一套木塊每個部件之間相差10厘米,其他的兩套都是隻相差1厘米。從理論上講,差別較大的木塊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阻止錯誤的發生。可是事實卻恰好相反。孩子的確先對這套木塊產生興趣,可是他們卻在用這套木塊進行練習的過程中犯了最多的錯誤。孩子們隻有在經過長期練習,並消除了另兩套木塊中的錯誤後,才能按照正確順序排列這套差別最大的木塊。或許,孩子認為在所有尺寸練習中,用這套木塊進行練習是最難的事情了。

    孩子一旦能夠順利完成這些練習,他們就能滿懷熱情地並全神貫注地去進行熱覺練習和觸覺刺激練習了。所以,感覺在實踐當中的發展與心理測量學研究理論上的發展過程並不一致,同時,它也不遵循生理學和解剖學上對感覺器官發展過程的描述。

    事實上,最原始的感覺是觸覺。可是雖然觸覺器官是最簡單的器官,並且它們在人體內的分布最為廣泛,我們仍然能夠輕鬆地解釋,這樣一種最簡單的感覺和最不複雜的器官卻並不能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吸引住對感覺刺激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可以在剛開始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訓練時讓他們觸摸一些粗糙和光滑的表麵。這種練習位於熱覺練習之後,關於這種練習的具體操作方法,我在本書中的其他部分曾敘述過。

    如果我們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這種練習,我們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應該切記,這些練習非常重要,因為隻有以這些練習為基礎,並結合一些後麵我將要提到的手部動作練習,我們才能學習書寫。

    結合上麵介紹的兩種感覺練習,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進行“顏色匹配”的練習,即讓孩子認識兩種顏色。這是色覺練習中的第一項練習。

    在這項練習中,孩子同樣隻能通過眼睛進行判別,這和他們進行尺寸練習時做的事情是一樣的。顏色練習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簡單,但是這時,如果孩子們想要重複這一練習,他們就必須完成前麵的練習,並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讓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件事上的能力。

    同時,孩子已經聽過了音樂,他們能一邊聽著老師彈奏的音樂,一邊伴著節奏行走,同時走出一條直線。慢慢地,孩子們掌握了技巧,能夠自發地伴隨著音樂進行一定的動作。為了讓孩子具備節奏感,老師需要對孩子進行重複地訓練,這種方式是所有有關自覺行為的練習中都必需的。老師要重複地彈奏相同的音樂,以便孩子掌握音樂的節奏。在進行有關保持安靜的訓練時,老師也要讓孩子接受重複的訓練。

    第三階段

    1. 實際生活練習。在這一係列練習中,孩子要學會自己洗澡,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自己擦桌子,並學會使用各種物體等。

    2. 感覺練習。這一階段的感覺練習包括讓孩子認知觸覺和色覺方麵的刺激的不同級別,並讓孩子們自由進行練習。

    我們可以用聲音和噪音向孩子們呈現聽覺刺激,或用不同重量的小板子向孩子們呈現壓覺刺激。同時,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幾何圖形教學,比如讓孩子做一些描畫圖形輪廓線一類的手部活動。這一練習和同時進行的觸覺刺激程度認知練習等都能夠成為孩子學習書寫的準備工作。

    等到孩子能夠完全認出這些木質幾何圖形後,我們就可以發給他們一些畫有幾何圖形的卡片。這些卡片為孩子以後在書寫中將會遇到的抽象符號做了準備。孩子學會了認識圖形,而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在練習中形成了有條理的智力個性。這些練習都可以幫助孩子從感覺練習走向書寫,從準備走向實際教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