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練習的教育意義正在於教會孩子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當孩子能夠完全準確地把每個圓柱插入相應的槽後,他們就不會再對這項練習感興趣,這套教具對這些孩子也就沒了教育意義。

    孩子能夠通過這種練習學會關注物體的大小,並對不同物體進行比較。心理感覺練習也存在於這種比較中。所以,這套教具不能教孩子認識尺寸的大小,也不能讓孩子知道怎樣圓滿地使用這套教具進行練習。否則,我們的教具就和福祿貝爾等人的教具沒有區別了。使用福祿貝爾的教具前,老師要先充實自己,然後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對孩子進行糾正。我們這套教具卻是讓孩子自己工作,並自主糾正錯誤。孩子的敏捷是在體育鍛煉中獲得的,而不是被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得到充分鍛煉,讓他們在鍛煉中進行自我完善。

    想要讓舊式學校的老師實際應用這種方法很難,原因之一就是這些老師隻要一看到孩子麵對錯誤愁眉不展,並努力糾正自己的錯誤的樣子,就會忍不住進行幹預。他們認為自己必須要幫助這些孩子,並會在幫助孩子克服了困難後感到喜悅。如果我們不許他們對孩子進行幹預,他們就會列舉一大堆的理由,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憐憫。

    正常的孩子可以多次重複這種練習,但具體的次數卻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做過五六遍後就沒了興趣,有的孩子則能重複至少20次。有一次,我看到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做這項練習,在她做了16次後,我讓其他孩子唱歌打擾她,可是她卻無動於衷,仍然做著手中的工作。

    一個聰明的老師應該能夠觀察到孩子的個人心理,並估計出各種刺激能夠讓孩子保持多久的注意力。其實,老師在孩子做這些能夠依靠孩子自己檢查出錯誤並改正錯誤的練習時,除了觀察什麽都不用做。這時,老師的角色是一位心理學家,而不是一位老師。這也說明了科學培訓對老師的重要性。

    我的方法中提倡老師要少教,多觀察。指導孩子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發展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所以我把老師改稱為指導員。一開始,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名稱很好笑,他們問我,老師沒有助手,又必須讓孩子自由,這樣的老師還能指導誰呢?可是我說的指導並不是人們一般情況下理解的指導,而是生命和靈魂上的指導。

    其次,感覺訓練以反複練習改善孩子對不同刺激的感知力為目的。有一種感覺培養不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它卻能夠進行感覺測量。法國使用的智力測驗和桑克蒂斯為診斷智力而設立的一係列測驗中都使用了大小不一的立方塊,這些立方塊按照不同的距離擺放。他們讓孩子從中挑選出最大的和最小的,並記錄下孩子完成這一動作所用的時間及孩子出錯的次數。我認為,這樣的實驗忽略了感覺培養的因素。

    我們的感覺訓練教具中有10個粉紅色的立方塊,第一個底麵周長為10厘米,第二個底麵周長為9厘米,第三個底麵周長為8厘米……第十個底麵周長為1厘米。在讓孩子做練習時,我們會把這些立方塊撒在綠色的地毯上,然後把它們按照體積大小搭成一座塔,最大的立方塊做塔底,最小的立方塊做塔尖。2歲半的孩子最喜歡這樣的遊戲,他們一遍又一遍地用這些立方塊搭起塔,然後推倒,再重新搭一座。

    如果我們讓“兒童之家”的一個3歲或4歲的孩子和一名普通學校的6歲或7歲的孩子一起進行上述測驗,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做得更好。我們還會做一些關於色感等感覺的訓練。所以,我認為實驗心理學的學生和老師應該會對這種訓練方法產生興趣。

    最後我想簡單地做一個概括:我們的教具讓自主教育變成了可能,並能夠進行係統的感覺訓練;這種訓練是在教具係統的幫助下進行的,和老師的能力沒有關係;我們用能夠吸引孩子自發注意力的物質做教具,這也能對孩子產生合理的刺激。

    我們絕對不可以把感覺訓練等同於通過感覺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的具體概念。我們也不可以把感覺訓練視為一種表達相應具體概念的語言名稱,或是獲取練習的抽象概念。一位音樂老師在教彈鋼琴時應該做些什麽呢?他應該告訴學生怎樣坐,什麽是樂譜,在學生麵前示範彈鋼琴的指法並指出指法和樂譜之間的關係,然後讓學生自己練習。可是如果這位學生的目的是成為一名鋼琴家,他就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除了正常上課外,還要進行刻苦地練習。隻有練習才能讓他手指的關節和肌腱變得靈活,讓他雙手的肌肉變得結實有力,並使特殊的肌肉運動協調自如。所以,一名學習鋼琴的人越能自然地產生練習鋼琴的欲望,他就越可能成功。雖然成為鋼琴家離不開自己的練習,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他也不能夠成為真正的鋼琴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