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老師會對這樣的教學方法感到吃驚,因為他們認為這樣上課太簡單了。他們認為這麽簡單的事誰都能做得到。是的,這和哥倫布的雞蛋理論很相似,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這樣的事。想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標準,並遵循簡單、明了、客觀的原則其實並不容易,那些習慣了舊的教學法的老師更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對孩子說多餘的話,甚至是假話。

    有一位公立學校的老師經常來我們學校上集體課,她習慣對所有東西進行解釋,不管孩子們是否已經知道認識了那件東西。她想讓孩子認真聽她講課,可是孩子們卻並不喜歡她的講課方式。有時,她會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讓孩子猜她手中的東西是什麽。這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因為孩子們不可能猜出來。當孩子們正努力地猜時,她卻一會兒讓孩子看窗外的天空,一會兒又讓孩子看她的圍裙,並希望孩子能將天空的顏色和自己圍裙的顏色聯係起來。她對孩子說:“你們看,這兩種顏色是不是一樣的?你們知道它是什麽顏色嗎?”然後她又拿出手中的藍色向孩子們說:“好了,現在看我手裏的顏色,它是不是和天空還有我的圍裙是一樣的顏色?這種顏色就是藍色。下麵大家一起看一看你們的四周,有哪些東西是藍色的?”

    老師在告訴孩子自己手中的東西是什麽之前,讓孩子猜了很長時間。等到正式開始講課時,老師又說了一大堆和顏色沒有直接關係的詞匯,這讓孩子感到很混亂。孩子很難從這麽多詞語中分出哪一個才是這堂課真正的主題,因為他們還不具備處理冗長的信息的能力。

    我記得我曾參加過這樣一堂數學課,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是教會孩子3加2等於5。為了讓孩子看得更清楚,老師使用了一個由細線拴著彩色算珠的算盤。她先撥了2個上麵的珠子,然後撥了3個下麵的珠子,最後撥了5個最下麵的珠子。我記不清她是怎樣把課講完的了,但我記得這位老師在2個珠子那一排串了一個跳舞形狀的小紙人,並給這個小紙人起了一個和班裏一個孩子同樣的名字——瑪麗丁娜。這位老師在3個珠子那一排串了另一個小紙人,並給這個小紙人起了名字叫吉金娜。我不清楚這位老師設定這堂課的目的,我隻知道,這堂課結束後,我對這兩個小紙人的記憶要比對數學題本身記憶還要清楚。

    這位老師認為可以通過和小紙人交談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算數,於是花了很多時間來講這兩個小紙人,並在課堂上把這兩個小紙人移來移去,如果孩子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2加3等於5,那麽他們一定多花費了許多腦筋。

    我還參觀過這樣一堂課:一位老師希望讓孩子區分噪音和樂音,於是她請了一個人配合自己上課,即在自己講故事的過程中重重地敲門。當敲門聲響起時,這位老師衝著門大聲詢問發生了什麽事,然後向孩子們解釋道:“孩子們,我現在沒有辦法繼續講故事了,因為我的思路被敲門聲打斷了,我再也想不起要講的內容了。……現在你們知道這是怎麽回事了嗎?是的,這就是噪音。”隨後,這位老師拿起了一個打扮好的曼陀鈴,向孩子們說道:“你們看到我手中抱的嬰兒了嗎?你們看他多麽可愛,我真想和他一起玩。”雖然孩子們都說這隻是個曼陀鈴,可是老師卻堅持說它是個嬰兒。老師用手彈了一下曼陀鈴,然後對孩子們說:“你們聽見了嗎?他在哭,也許他在叫他的爸爸媽媽。”孩子並不同意老師的說法,他們堅持這隻是個曼陀鈴,並認為它會響是因為老師彈了琴弦。老師讓孩子們安靜,然後又彈了幾下琴弦,並告訴孩子們這就是樂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