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觀念的障礙,隨之產生了一係列其他障礙,使中國旅遊業還處於比較幼稚的起步階段。例如,在真實的風景勝地營造虛擬的主題公園,在文化遺跡現場設置現代遊樂場所,全然本末倒置、買櫝還珠。很多人把旅遊看成一種被刻意指定的造作行為,不相信自然狀態的城鎮、鄉村、海灘是上佳的遊觀對象。

    這便與歐洲產生了明顯的對比。在歐洲,旅遊的概念拓得很寬,即使是那些不發達國家,很多普通家庭都有接待外國旅客的能力,大量尋常道路都有完全符合國際規範的路標、加油站、咖啡館和廁所。

    說到廁所大家都笑了。這確實是一個最瑣碎又最重要的標誌,很多國際旅客產生“不安全感”,不是由於土匪盜賊,而是由於廁所。我曾聽不少到過中國的歐洲旅客說,中國現在星級飯店的設備超過外國同一等級,公路交通也暢達無礙,最讓外國旅客卻步的因素,就是沿途廁所。他們不理解,在勞動力非常豐裕、管理權力比較有效的中國,為什麽一直做不好這件小事呢?

    他們的問題也是我的苦惱。幾年前,日本NHK電視台直播我和他們的一群漢學家考察從重慶到宜昌一段的長江,幾天後直播結束上岸,我陪一大群日本學者、藝術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驅車從宜昌到武漢,一路上遇到的廁所問題,幾乎把幾天直播所形成的愉悅氣氛完全抵消。

    中國人曆來好客,即便在貧困年代也會盡力把外賓的衣食住行收拾妥帖,但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所也可能是人家的遊觀對象。說到底這還是出於對旅遊的誤解。當他們終於明白,一個旅遊大國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客人自由的腳步,那麽,他們的待客之道也就變成了待己之道,因為惟一的辦法是改變整體生態。

    這也正是我們對中國的旅遊業抱有厚望的原因。即便僅僅為了發展旅遊,華夏大地也會被整治得更加像模像樣。

    2

    以尼斯為中心,西起戛納,東至摩納哥,是世界聞名的“藍色海岸”度假勝地。

    風景好、氣候好,固然是客觀條件,但還不足以成為勝地。按照我們的習慣觀念,接下來的條件一定是曆史古跡了,如果沒有也要從傳說故事中拚湊,但無論是尼斯、戛納還是摩納哥,幾乎都沒有什麽曆史古跡。

    “藍色海岸”作為度假勝地的最早起點,是一八三四年。一位叫布魯厄姆的英國勳爵途經此處去意大利,不巧因霍亂流行邊界封鎖,隻能滯留於當時還隻是一個漁村的戛納,滯留期間他驚喜地發現此地風景宜人,決定建造別墅。他的這個戲劇性決定引起了英國上層社會的好奇,大家隨之而來,都沒有失望。後來連維多利亞女皇也來了,那就引起轟動,這一帶一時名震歐洲,成了上層社會競相購地建築別墅的所在。於是公共設施也逐漸完善起來,在整體吸引力上形成良性循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