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有意識的行為相比,有吸收力的心靈更能將整個社會凝聚起來。我們通過肉眼就能看到凝聚社會這個過程的建立方式,在此,我們就拿組織器官細胞的成長過程與其做一番比較。很明顯,就像兒童胚胎形成的成長過程那樣,社會也會經曆一個胚胎形成階段。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很有意思,兒童對於自己的行為正不斷地促進社會發展這一點也逐漸認識到了,他們也會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在融入社會行為當中。這讓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對自己做的事情就更加投入了。隻要達到了這個層次,兒童就會有目的地做一些事了,並且他會先考慮集體的利益,並且站在集體利益的高度,結合自己的利益行事。

    兒童在剛開始產生社會意識時,與大家都知道的在原始社會中的“家庭或部落意識”頗為類似。原始社會中的人們,他們的生存目的就是確保群體的存在。當我們發現在兒童身上也開始出現原始社會現象中的一些跡象時,感到非常驚訝,原因就在於其他任何行為都不能影響這些跡象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過程是完全獨立進行的。如同兒童身上其他方麵的發展那樣,這些跡象的出現很突然,就像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兒童會突然換牙一樣。社會意識會激發兒童,讓他們的潛意識以及自然需求控製他們形成了整體意識,我用“社會單位的凝聚力”來為這種現象命名。

    成年人由於受到兒童自然行為的驅使,形成了這種觀念。我們時常因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瞠目結舌。下麵我就舉一個例子,在我們的學校裏,那些僅有四五歲的兒童能獨自讀書、寫字,而且他們在不需要老師管理的前提下能夠自覺遵守紀律,後來阿根廷大使聽說了這件事,他感到難以置信。因此他沒有提前告知我們就突然來到了學校。不過很遺憾,因為他是在節假日來的,那天學校沒開門。他去的那所學校名為“兒童之家”,開設在工人集聚區,因此在裏麵上學的孩子都來自工人家庭。當時正巧有一個兒童在院子裏玩耍,他聽到了大使正抱怨來得不是時候,於是孩子誤將大使當成了參觀者,他對大使說:“您別擔心,學校雖然關門了,不過看門人有鑰匙,學校的同學們都住在這個街區。”當孩子跑出去後,沒過多長時間所有孩子都集攏來了,並為大使打開了大門。這個例子就體現了非常強的集體意識,這些孩子們並不希望得到什麽回報,他們就是想為集體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直到第二天,學校老師才知道這件事。

    通過思想灌輸的方式是不能讓兒童具有這種集體意識的,而且這種意識是自然的產物,它不會依附於任何形式的競爭行為而存在,它是兒童自己努力後獲得的。考格西爾曾這樣說過:“自然決定了兒童早期的所有行為,不過他們必須持續與周圍環境進行交流,這樣這些行為才能得到發展。”很明顯,兒童的個性及社會生活的建立取決於自然規律,不過這種自然規律要想在兒童的行為中得以表現,就必須借助一個適宜的環境。在自然發展的過程中,兒童將社會生活必須經曆的階段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方式,就是他們的行為。美國教育學家華什伯恩提出過“社會綜合體”的概念,這和指導並凝聚社會群體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係。在華什伯恩看來,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社會綜合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切教育都應該以它為基礎展開。當個體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群體的一分子時,“社會綜合體”就出現了。這時,個體對自己利益的考慮就會少於他們對群體利益的考慮。

    華什伯恩在說明這個理論時舉了牛津和劍橋大學進行賽艇的例子,他這樣說道:“每個參與的人都盡全力地劃著,雖然他們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並不會得到什麽特別的回報或殊榮。假如在社會中這種心理能成為一種共識,集體中的所有成員都會將自己的力量貢獻給集體,那麽,人類現在的麵貌肯定不是這樣的。如今的社會就是缺少這種集體凝聚力,因此學校一定要為培養學生具備這種凝聚力而努力。一旦社會缺失這種凝聚力,那麽人類創造的文明將會毀於一旦。”

    在人類社會中,兒童是唯一不缺乏這種集體凝聚力的群體,自然的神秘力量指引著兒童產生了這種凝聚力。在兒童身上,無論是他們的社會情感還是性格,都是他們生命本身的產物,而不是老師教授給他們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視這種寶貴的凝聚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