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規律的影響下,兒童努力地從周圍環境中尋找一些積極的經驗。兒童在這個過程中使用手的目的除了滿足他們實踐的需求外,還能獲得知識。假如兒童在我們為他們準備的這個新環境中生活,他們的表現一定會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從中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對自己手上的事情,他們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長時間不知疲倦地投入到這些工作中。他們的大腦因此變得更開闊了,渴望知識的程度也更加強烈起來。

    這些是在“書寫爆發期”之後出現的,它們最開始吸引的會是兒童的心理。

    其實,“書寫爆發期”並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就像“火堆上的一縷輕煙”一樣,它僅僅是一種表征。真正的爆發仿佛一個還未爆發的火山一樣,是通過人的內在個性體現出來的。表麵看來,這些火山似乎保持原狀,然而卻在某一天突然爆發並迸發出劇烈的火山岩來。專家們可以通過火山噴發的火焰形態、固體物質及煙等,研究地球內部的形態。

    我們提供給兒童的小物件,大小都非常適合他們。在使用它們時,兒童就可以感覺到自己是在真實地生活,他們對這些東西的反應也在我們的意料之外。毫無疑問,我們成年人也應該努力,為解釋做這些事情具有的意義而努力,從而讓這種教育方式得以付諸實施。

    在以往那些我們已經接受的教育方式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未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果。隨著這些成果逐漸展現在我們麵前的同時,我們在它們的指導下也找到了教育兒童的方向。首先,我們應該提供可以滿足生命需求的條件,因為不應該有障礙物阻擋兒童的成長,為此我們要放開手,讓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們提供給他們的行為方式。這一點可以說是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到北極探過險的探險家派利用“人類心靈的發現”來稱呼我們的工作。在他看來,這個工作應該是對人類天性的呼喚,而不是一種教育方式。

    剛開始時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現象,一種就是兒童的大腦對文化的獲取早於我們預期的時間,不過,兒童是通過與運動相關的一些行為獲取知識的。處於這個年齡的兒童需要在行為中獲取經驗來學習,他們發展自己必須經過做一些事情才能完成。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3~6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另一種現象與性格的形成相關,我們會在後麵的章節中具體進行討論,現在,我們先從自發的活動吸收文化這個情況來探討這個事實。

    以前兒童從周圍環境中學習吸收知識,他們對那些熟悉的東西至今仍然保持著特殊的興趣。他們很容易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物上,例如,這時出現的“書寫爆發期”,就是和此前兒童對語言的特殊感覺能力相關。當他們能夠說話後,這種感覺能力變得更強了,不過,這種能力持續到兒童五歲半或6歲時就會消失。由此可知,兒童隻有在五歲半或6歲之前,才具有學習書寫的興趣和熱情。一旦他們過了這個年齡,自然賦予他們的特殊機會也會隨之消失,到時他們隻能有意識地學習書寫,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此外,據我們已有的經驗可知,兒童的書寫能力除了從他們以前所經曆的階段中得來之外,他們此前所做的很多準備性練習都對書寫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那些練習是我們為了鍛煉他們的感覺區分能力而準備的各種手工練習。由此,在我們的教育方法中就多出了“間接準備”這條新原則。

    大自然會遵循她自己的原則工作,在胚胎階段,她會按照個體未來的需求製造出器官,然後讓長成後的器官開始工作。

    兒童成長到第二階段時,他們會將自己在第一階段形成的東西的作用發揮出來。我們由此就能根據在第一階段中形成的順序來了解第二階段。例如語言的學習,在第一階段時,兒童會經曆一係列小階段,我們的語法書正是按照這些階段進行編排的。兒童最先學會發音,接下來是音節的發音,然後就是學會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及連詞等。當兒童長到第二階段時,我們就能根據這些順序為他們提供幫助。所以,我們就知道了應該先教他們學習語法。這種說法實在讓人難以想象,我們怎麽會讓他們先學習語法呢?他們甚至不會讀也不會寫,我們怎麽能先教他們語法呢?

    不過,讓我們先好好地想一想吧,語法其實不就是所有有意義的語言的基礎嗎?不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說話時都應該和語法相符。一個4歲的兒童正在做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完善自我語言機製的工作。因此,在兒童長到4歲時,如果我們教給他們語法對他們學習語言能起到很大的幫助。我們教他們學習語法,能夠幫助他們更熟練地掌握自己學習吸收的口語。經驗也證明,這時兒童對語法也很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最佳時機教授他們語法。在0~3歲這第一個階段裏,兒童完全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學習語法的,但現在他們要通過有意識地完善語法的學習。此外,我們還觀察到,兒童在這個階段對詞匯具有一種特殊的感知能力,他們會學到很多新單詞,順其自然地就積累了大量的詞匯。

    眾多實驗結果也準確顯示,這個時期,兒童詞匯量的發展速度最為迅速。他們在這一階段對學習新詞匯的渴望仿佛極其強烈。假如沒人去幫助他們,那他們的學習會很吃力,所以我們應該考慮他們的需求,采取係統的方式教他們詞匯。

    因此,我們時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就被引發出來了,在我設立學校並開始工作的最初階段,我雇傭的老師所受教育的程度較低。剛開始老師們將很多單詞寫在卡片上,然後教兒童們讀。不過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就向我反映,他們的詞匯量已經用完了。他們隻知道周圍環境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稱,而不具備更多的詞匯量,然而孩子們還想學更多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準備了一些比較專業的詞匯,例如多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幾何圖形的名稱。當孩子們將這些學完後,我又將氣壓計、溫度計等一些更加專業的詞匯教給他們。接下來,我逐漸教他們學習一些植物的名字,比如花冠、花萼、雌蕊及雄蕊等。而孩子們在學習時都報以同樣的熱情,並且在學會後又要求學習更多詞匯。在老師們帶孩子們去戶外時,他們會指著各種汽車告訴老師每一種車名。讓老師們尷尬的是,有的汽車他們居然都不認識。

    兒童在這個年齡段會強烈渴望學到更多詞匯,而且他們在學習時都不知疲倦。不過,這種情況到下一個階段時就改變了。到時兒童又會具有其他不同的能力,那時他們再學習新詞匯就會存在越來越大的難度。我們觀察到,兒童在這個階段學到的詞匯將會跟隨他們一生。當兒童長到8~9歲進入學校以及此後的生活中,他們都會一直流利地使用這些詞匯。我們因此得出結論認為,3~6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階段。要強調的是,他們的學習並不是機械式的。在我們教兒童學習新詞匯時,要用實物或他們在戶外進行的活動與這些詞匯相結合,以保證兒童的實際經驗與詞匯同步增長。例如,教他們花或樹的名稱時應該將花和樹的樣子展示給他們看,在為他們描述如岬、灣、海島等地理圖形時,就結合地球儀講解。兒童如果看見了實物、圖片或圖表,那他們就能輕易地記住這些單詞。其實,在學習這些東西時兒童並不會感到困難,相反卻是老師容易將這些難於記憶的詞匯搞混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