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將把語言機製的奇妙之處具體告訴給大家。大家都知道,生物體為了適應外部世界而調整自己,這種能力是由中樞神經提供的。在這個過程中,比如運動肌肉、神經和神經中樞等其他一些感覺器官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不過,從語言機製的存在就說明,僅僅隻有我們通過肉眼看見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上世紀末期,人們認為語言一定與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或稱“中心”區域存在聯係,其中就涉及下麵兩個區域:第一個是與接收外界語言有關的感覺中樞,它可以說是語音的接收中心;第二個是和語言表述及發音動作有關的運動中樞。

    通過肉眼可見,語言器官的組成都基本相同。我們接收語言的聲音時是通過耳朵的器官中心完成的,表達語言則通過嘴、喉、鼻子等器官來完成,這兩個中樞的生理發展離不開心理發展。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聽覺器官的發展關係到心理方麵的神秘力量,因為兒童發展語言時就是在這種神秘力量的幫助下無意識進行的。我們對運動方麵的了解,則可以通過說話時每個器官複雜而準確的運動來完成。

    非常明顯,運動部分的出現晚於其他部分,而且發展緩慢。我們若尋找原因,答案隻可能有一個,那就是兒童語言表述器官的發展是由語言的接收促成的。

    這種推理是正確的,如果如前所述,嬰兒並非生下來就會說話,不過他們可以通過自身建立起會說話的能力,那麽,兒童會說話的前提是他首先聽到了周圍的人說話。因此,隻有以兒童大腦中的語言信息為基礎,才能發展出語言器官的運動,也就是說,兒童語言器官的運動發展是由他們聽到並存入大腦中的聲音決定的。這並不難理解,不過我們應該清楚,語言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自然機製的產物。由於在觀察研究自然時,我們首先會關注自然現象,然後去理解這些自然現象,最後我們會用“合乎邏輯”來解釋這些我們看到的東西。可見,合乎邏輯的就是自然的。

    由此我們就會這樣想:“一定有某種智慧力量存在於每件事情的後麵,並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比起對生理方麵作用來說,這種力量對心理方麵的作用更明顯。例如,在看見具有美麗顏色和形態的鮮花時,人們在心理上會產生愉快的感覺。這時再想一想剛出生時還不能聽、說的嬰兒,出生時他們能做什麽呢?什麽也做不了,然而,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卻什麽都會。

    最初,這兩個中樞沒有一點遺傳影響,根本不具備任何語言功能,和語言也沒有任何聯係。然而,它們卻擁有學習語言和表述語言動作的能力。這兩個中樞都屬於語言機製,而且自然界發展語言的過程就是通過它們來完成的。

    我們通過更深入的研究發現,除了兩個神經中樞參與語言的學習外,還必須有一種感覺能力存在,來為隨時學習語言做準備。聽覺對兒童的語言行為會產生影響,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由自然界非常周密完善的安排下完成的,因此,在出生後嬰兒就能逐漸適應周圍環境,做好說話的準備。

    我們從觀察中發現,與心理方麵相比,語言機製發揮的神奇作用也很大。比如在母親子宮內的特殊條件下成型的語言聽覺器官——耳朵,它具有精密而複雜的結構,仿佛是由音樂天才完成的毫無瑕疵的作品一般。耳朵擁有像豎琴一樣的主要部分,從而能對各種聲音做出反應。耳朵這把“豎琴”是由64個按照不同順序排列,而且長度不等的弦組成的。由於都擠在狹小的空間裏,這些弦就以螺旋的形狀排列開來,猶如海螺一般。耳朵的空間雖然有限,但它擁有收聽各種音符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充滿智慧的自然界賦予的。在耳朵裏有一個可以震動的東西將聲音傳給我們,不然耳朵這把“豎琴”會像廢棄的鋼琴一樣很安靜,那麽使“豎琴”的“琴弦”產生震動的是什麽呢?其實,在“豎琴”前麵有一個共鳴膜,當像鼓麵一樣的共鳴膜受到聲波的觸動時,就會使“琴弦”產生震動,從而讓我們聽到說話的聲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