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對胚胎的研究發現,每一個胚胎發育階段的研究結論,都適用於包括人在內的一切高級動物。不過,由於低等動物在早期的某一個胚胎發育階段受到阻礙而發展不完全,因此它們的胚胎發展階段也會不同於高等動物。

    比如,在海洋中始終都保持旋轉的中空球體狀的團藻,它的胚胎在發展成球形之後就停止繼續發展了。在團藻的細胞表層外麵,有一種不停震顫的須狀物質使他一直保持移動和轉動。

    在適用於大多數物種的胚胎發育階段中,細胞發展成為三層之後的過程會很相似。比如腔腸動物的細胞向兩“麵”發展的這個階段就非常相似,細胞形成一個中空的球體之後,外殼開始向內彎曲,從而形成外胚層和內胚層,細胞完全發展出三層後的過程是極為相似的。雖然是不同動物,但胚胎的這個發展過程卻極其相似,這也正是我們在分辨一些胚胎時容易混淆的原因。

    這個事實最後被認為是能夠充分證明動物在不同程度上進行演化的證據,所以才有了人是從猿演化而來的觀點。此外,諸如由魚演化出了兩棲動物,兩棲動物又演化出了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又演化出了鳥類和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追溯到單細胞動物這種最簡單的形式上。為了物種的遺傳,所有的胚胎和它們的祖先一樣,會經曆祖先經曆過的所有胚胎發展階段,也就是說,個體的發生形成就是一個重複的過程,物種演化的全過程能從胚胎的發育中明確地反映出來。

    這也正是之前胚胎學被納入達爾文理論的原因,而達爾文的理論被人們視為一種可信的證明。然而此後不久,在公布了德·弗雷斯的發現之後,人們認識到,胚胎學還應該具有更為廣泛的內容,這樣才能正確地解釋生物。

    在德·弗雷斯的發現中,我們先說突變理論,德·弗雷斯觀察到由同一母體培育出了不同品種的植物,他由此發現,突變的發生並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這被人們稱為自然演化。引起突變發生的誘因是什麽?我們如果在外界環境中找不到這些誘因,那麽原因就存在於胚胎的內部活動中。這就說明,在胚胎內部,也能單獨而快速地發生演化。

    也就是說,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受到達爾文“適應—變化”這個理論假設的限製,因為一個適應變化的過程是漫長的,這與上麵的事實不符。因此,研究者們還應該找到並接受其他更多的可能性,並自由地在其他方麵找尋答案。

    其實,生物並不是像機器那樣是由眾多器官組成的集合體,而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胚胎發育過程,不過是一個機械的過程而已。就像高等動物那樣,在胚胎經曆了幾乎相同的發展過程之後居然神奇地長成了不同的動物,或長成鳥類,或成為爬行動物及哺乳動物等,甚至還長成了人——這個複雜的動物。

    當然,例如牙齒、肢體等這些動物發展到最後的形態,更多是由它們在生存環境中的行為決定的,而與它們的胚胎形態沒有太大關係。

    胚胎的發育的過程與人類活動有有點相似,就拿建築來說,不論是簡單的房屋還是複雜的城堡,在修築所有建築之前都會先將建築材料(如磚、石塊)準備好,接下來就用這些材料堆砌成牆,不過,這些建築在最後會以不同的外形呈現出來,這並非因為使用了不同的建築材料,而是最初出於不同設計目標的原因。由此說明,自然界中存在特殊的生存規則。

    不過,以上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胚胎學的內容已不再隻是一些邏輯推理了,對這門科學的研究已經粗具規模。當然,我們並不是通過胚胎學來揭示事物的本質,但從中我們一條研究胚胎學的道路——實驗,而我們也在實際運用這條道路的探索中,獲得了很大的成果。

    事實上,胚胎的發展也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這就表明,在實驗中,可以對胚胎施與人為影響,以達到改變人的生命進程這個目的。在這方麵已經有人進行了相關的實驗。

    我們在對蔬菜或動物的基因及基因組合施加影響之後,就能改變它們的遺傳過程。這個令人感興趣的新領域已把大門向我們敞開了,它已突破了理論性的局限,就此具有了實踐作用。這正是研究胚胎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在對還未長成各種器官的胚胎施加外界影響,這個領域已不再神秘,因為人類現在已經掌握其中的秘訣。

    多年之前,世界上的第一個胚胎學領域商標在美國被授予。從那時起,人們可以通過影響蜜蜂的胚胎發育,這樣實驗培養出來的蜜蜂沒有針刺,而且采集的蜂蜜比普通蜜蜂要多得多。同樣,我們還能讓植物去除帶刺植物莖上的刺,同時讓植物結出更多的果實。另外,還能減輕毒性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可以讓根部具有食用價值的植物長出更多的根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