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對兒童實行什麽樣的教育最有效?一直以來,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們無時不在思考這些問題。現行的教育方式傳統而老舊,這些教學方法根本不能滿足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的需求,甚至可能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障礙,但是正在延用這種教學方法的人們對此卻毫無意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最近,然而我們卻不了解孩子,對他們在發展時有什麽需求也一無所知,那麽我們的教育從何談起?我們又怎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呢?因此,兒童的心理缺陷越來越嚴重,他們的個性得不到正常的發展,隻能一味地被動地跟隨成年人的安排學習、生活,要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幫助兒童成長,還可能對他們的人格發展造成危害。

“蒙台梭利”這一詞語對眾多家長及幼教工作者而言已經非常熟悉。瑪利亞·蒙台梭利,這位偉大教育理論家及實踐家,提出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無人能及。多年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受到了人們的極力推崇,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教育並不是老師對孩子做了什麽”,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什麽是教育,“它是人類自身根據自然規律發展的結果,兒童學到的知識也不是老師教授給他們的,而是他們通過生活環境吸收經驗獲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自己在教育中主導一切的角色,在滿足兒童需求的同時,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蒙台梭利認為,給孩子的這種自由是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前提,隻有專注於某事,兒童才能獲得經驗以為自身發展做準備。當然,老師可以在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之前按照實際需求指導他們的行為,這種指導對兒童的發展是很必要的。

在本書中,蒙台梭利對兒童的發展過程作了明確的劃分,她還對兒童在每一階段裏的具體表現和特征,及發展的需要分別詳細地進行了闡述。同時,她強調兒童的語言學習及一係列發展過程都是由兒童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蒙台梭利認為,成年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研究兒童,讓兒童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從而促進兒童個性、精神及智力得以自然地發展。這樣,他們會逐漸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並慢慢長成一個不再需要別人幫助、遇到問題自行解決、能夠自給自足的人,而且他們的創造力也能完全發揮出來。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工作應結合人類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展開,在她看來,兒童的實際情況就是兒童天生就具有“內在潛能”,因此,激發兒童的這種內在潛能就是開展教育的目的。於是她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她說:“老師應該扮演保護環境與管理環境者的角色。”因為環境會間接影響兒童的成長,如果兒童生活在不良的環境中,不論是身體、智力還是心理方麵都不會得到發展,即使有所發展也隻會是短暫的。另外,她還告訴我們,當兒童做錯事或無法集中精力時,老師不應該懲罰他們,因為那樣會讓兒童“失去自我約束的能力”。在蒙氏教學中摒棄了命令式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提倡老師應該與兒童形成精神上的交流。

老師在進行這種教育前,如果做好這些準備,他們在與兒童相處時就不會因為某些突發情況感到手足無措,同時他們的教育方法能讓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蒙台梭利說:“當老師對兒童的各種需求都予以滿足後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優秀品質猶如噴湧而出的水流一樣源源不斷地體現出來。”

在《有吸收力的心靈》這本書中,蒙台梭利結合她觀察得出的第一手資料及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論及觀點。廣大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不用再為教育孩子的問題發愁了,他們在本書中可以找到教育孩子的一套係統、科學的方法,並遵照這種新教育方法的指導,為兒童正常發展提供條件,從而幫助他們打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