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夜裏,詩人不由得對自己沒有自由身而產生一種怨恨。他想,自己什麽時候才能忘卻名利,不用繼續在名利場中奔走?夜色越來越深,越來越濃,江風也伴著夜深而漸漸地停了下來,最後恢複了平靜。酒也漸漸醒了,詩人從浮生夢中醒來,突然想到若是能駕著小舟悄然引退,自由遨遊於江海之上度過餘生也好。

    隻有懷有平靜自由之心的人才能發現和感受到這樣的美景,才能放浪形骸,超脫於天地之上。蘇軾正是擁有這樣的心境,才能如此灑脫地吟出這樣的詞句。

    (三)

    光陰流轉,千年已逝。世間萬物已變,未變的,是人們對官場和名利場的渴望。那些為名利所驅,終日在塵世間徘徊的人仍不在少數。

    作家趙萬裏在名為《靜水流深》的散文集中將“靜”看作生命的完滿,將“水”看作生命的本源,將“流”看作生命的體現,將“深”看作生命的蘊藉。初讀時有些不知其意,但細細品味後,便會恍悟確實如此。

    “靜水流深”不是恰好與那些麵容平靜,態度平和,無論發生什麽事都不動聲色,心內卻蘊藏著無限的心思的人相符嗎?

    “靜”是柔和不張揚的態度,是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氣量,是豐富卻不溢於言表的內心活動。

    “水”是一種清澈潔淨的人品,是不為世俗所汙染的清心,是波瀾不驚的定力。

    “流”是活力,是激情,是腳踏實地地前行,是因勢利導,不被形式、形狀、條件等拘束。

    “深”是自省時的深刻,考慮問題時的深遠,研究事情時的深入,也是濃厚的實力和紮實的功底,更是不流於得失的執著和厚積薄發的力量。

    “靜水流深”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擁有這種修養的人,極少表露自己的感情。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在喜悅到來時冷靜思考,能在失敗到來時從容麵對。

    這樣的人,洞察了身邊的一切,自然不會在矛盾中掙紮,不會被欲望捆綁,這便是他們擁有長久的快樂和真正的自由的秘訣。

    “亂花漸欲迷人眼”,人世間充滿了喧鬧與嘈雜,隻有擁有平常心的人才能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中過著不為所動的生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