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初見月的人是誰?他在什麽時間見到了月,見到月亮之時,周圍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是否也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否也是“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那月,是新月如鉤,還是滿月如盤?

    從荒蠻時代起,月便年年歲歲照耀著江水,照耀著江邊的草木。然而它是寂寞的,因為縱使它流離的月光美如仙境,也無人讚賞。究竟是從哪一年開始,江上或江邊出現了人影,讓月有了希望,不再孤單,不再心涼?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月的華章隨著江水流遠,不知流進了多少人的夢裏,更不知流進了多少人的心裏。可憐一輪明月隻能每天靜靜地把月光灑向人間。

    詩人細膩的心察覺到了離人微不可聽的悲啼,旋即想到他是否正因為這皎皎的月華而痛哭流涕。

    空中的明月有時圓,有時缺,它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永不停息。這一現象觸動了詩人對現實、社會、人生的理性思考。古代的詩人們常常想要探求永恒是否存在,然而,在蒼茫浩渺的宇宙中,可有什麽事情是永恒的?除了“變化”,怕是再找不出其他的事情來了。

    人從幼年到老年是變化,太陽升起降落是變化,月的陰晴圓缺是變化,海的潮起再潮落也是變化。世界在變化中發展,並在發展中變化著。人世無常,永恒的事物並不存在。

    (三)

    世間一切,皆是因緣相合所致。

    當我們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時候,長久以來的心結就會被打開,心裏就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欣喜感,如一汪清泉般止不住地向外冒出來。

    人的一生中會經曆許多成功,也會經曆許多失敗,我們完全不必因為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為失敗而垂頭喪氣,因為人生中那些成功之事,皆是因緣已到,那些沒有成功的,也隻是因緣未到罷了。我們完全不需因為一時的失敗便對自己失去信心,妄自菲薄,自我貶低。

    因緣,既要有因也要有緣。因就像一粒種子,種下很容易,想要開花結果卻很難。若是想要讓它發芽,必須施以適當的水分和養料,並給予陽光的照耀,這水分、養料和陽光便是緣。

    因緣極其複雜,複雜到我們難以用肉眼看出其中的奧妙。事情越複雜,其中的因緣也就越複雜。“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君子趁勢而為”,若我們想要做成某件複雜的事情,除非因緣已到,否則越是勉強,越容易得到相反的結果。

    我們難以觀察出因緣的奧妙,卻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一些因緣成熟的前兆。隻要注意觀察事情的起伏變化,挑選因緣成熟的事情趁勢而為,成功便可容易得多。

    至於那些沒有成熟的因緣,那讓它們先在那裏等一等,等到成熟之時再去做,才能讓事情發展得更好。

    生活中的萬事都是隨著因緣而起伏變化的。不對已成熟的因緣置之不理,不對未成熟的因緣揠苗助長,一切就會變得簡單、容易。我們便可以擁有瀟灑、輕鬆的生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