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本性是單純善良的,他們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實際上他們是意識不到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所以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話語和行為傷害到別人的時候,他們的心裏實際也是會難受、會反省的。之所以會出現屢教不改的現象,大部分原因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環境有關。因此,媽媽們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改正孩子的那些不良品行。

    ☆舉例子,假想情景來引導

    找一個生動具體的事例,通過假設、打比方等方式,引導他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這比枯燥地長篇大論效果要好得多。

    ☆不批評、不放任,以情感人

    每當孩子因為無法容忍別人而發脾氣哭鬧的時候,大多數媽媽采取的方式通常會是先批評製止,再來講道理。可事實上,這種方式似乎並不是很奏效。孩子是在你的嚴厲批評下才被迫認錯的,其實內心並不服氣。在他不服氣時給他講道理,等於是事倍功半。所以,既不能批評壓製,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以情感人,讓他首先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逐步領悟。

    ☆為孩子營造換位思考的環境和氛圍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大人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裏,記進心裏,並做出無意識的模仿。大人之間的換位思考有時也會被孩子模仿了去。但是有的家庭卻忽視了這點,給孩子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所以,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環境,以榜樣的力量讓孩子得到啟發和感染。

    ☆通過閱讀培養理解能力

    圖畫書把人物角色及其心理活動的豐富性,通過生動的畫麵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孩子通過閱讀,提高理解他人心理活動的能力。

    ☆用細心、真心、愛心和耐心去感受

    無論孩子是對是錯,都要用心去引導教育。媽媽和孩子之間也需要換位思考,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一下,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接受和改變。通過換位,讓你和孩子之間可以多一些理解、關愛和鼓勵,少一些摩擦和責備。

    快樂教子課堂

    同情心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潛移默化的滲透,是從外在到內心,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媽媽們要重視自身的情感修養,以良好的行為去激發孩子的美好情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