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思考、樂於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每一個生長發育健康的孩子都會這麽做。但是,我們發現,有不少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減少了。上學之後,他們不愛學習,做事情也總是馬馬虎虎,總是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樣的孩子其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而有一部分人則會一直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興趣,能夠不斷地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為自己的人生描繪著絢麗的色彩。

    詹天佑是我們都熟悉的一個名字,他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我國的第一條鐵路,此外他還參建了粵漢鐵路等。詹天佑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父親對其愛好的培養。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詹天佑就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尤其對於工程、機械方麵的畫報,總是不厭其煩一遍一遍地看,並且在看的過程中不斷思考,為什麽這樣,為什麽那樣。

    有一年,詹天佑的家中新添置了一座自鳴鍾,這在幼小的他看來,簡直像“新大陸”一般,令人興奮而好奇。於是詹天佑想:“自鳴鍾為什麽一刻不停地走著,不知道疲倦呢?”

    有了這個疑問,詹天佑決定要揭開這個“秘密”。他偷偷地把這座自鳴鍾的機件拆下來,沒想到被父親發現了。詹天佑嚇壞了,心想,這回肯定得被“家法伺候”了。

    可是,他的父親並沒有那麽做,反而鼓勵他,讓他自己大膽地試試看。於是,詹天佑就放開手腳,高興地鼓搗起來。他今天拆裝一個部件,明天拆裝另一個部件。等他把整個鍾的全部機件都瞧了一遍,終於搞清楚了自鳴鍾的構造和原理,而且還能有條有理地講給小朋友和大人們聽。

    正是在父親的耐心嗬護下,讓詹天佑逐漸萌生了對工程機械研究的興趣。

    看到這裏,或許能夠解答本節內容開頭時所提出的問題了。應該說,孩子善於思考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能否一直堅持下來,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們的教育。

    被德國人讚賞有加,評定為天才,也是天才兒童的卡爾· 威特。在他父親的教育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記述道“即使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並非隻有少數人才擁有寶貴的天賦異稟。人人內在都潛藏著強大的能力和力量,隻是一直在等待你去一展才華”。

    毫無疑問,隨著曆史的不斷進步,科學探索已衍生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引領著人類不斷前進的腳步。其實,探索精神並不是隻有那些我們心中所認為的“天才”們才有,它幾乎體現在每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身上。從天性來說,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有著強烈的探究和學習欲望。這種欲望驅使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嚐試,無懼困難、不怕失敗,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