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變成”孩子,以童心對待童心

    孩子大多喜歡和孩子玩,而不願意和大人們在一起。這是因為在他們眼裏,大人畢竟是大人,和他們的童心是沒什麽交叉的。童心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純潔的東西,它至純至美、晶瑩如玉,需要我們每個家長來用心嗬護。

    可是,我們卻經常感受到,很多媽媽從來不去細心地感受孩子的世界。所以,越是愛對孩子指手畫腳的媽媽,往往越是失敗。相反,若是能和孩子產生心與心的交流,用“童心”對待童心的話,那麽孩子就會把媽媽當作朋友,凡事就喜歡和媽媽分享,心與心的距離自然也就拉近了。

    比如,孩子抱著布娃娃慌慌張張地跑到你身邊說:“媽媽,不好了,我的布娃娃生病了,該怎麽辦呢?”

    這時候,你不要說:“一個布娃娃又不是活人,怎麽會生病呢?”或者幹脆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自己去玩吧,別胡說八道了。”

    這樣的回答勢必挫傷孩子純美的心靈。因為在孩子看來,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布娃娃當然也一樣。孩子是靠跟玩具玩耍的過程中,不斷地來探索、認知世界的,上述那種粗暴的語言顯然扼殺了孩子的童趣,將其想象的翅膀不幸折斷了。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應該學會用天真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問題,進入孩子的童真世界,給予孩子真正的鼓勵和幫助。從而讓他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探索,迅速地成長。

    ☆讓孩子遠離不正確的逗弄

    有些人看到鄰居、朋友家的孩子,會友好地逗弄,不過這樣的方式未必正確。比如,有的人會“指揮”幼小的孩子打大人,並為此覺得好玩。但是,媽媽們要知道,孩子會從這種指令中學會攻擊。比如,大人誇獎孩子打大人的這種“聽話行為”時,孩子會認定“打人、罵人是好事”。於是,在日後與他人交往中,孩子會繼續把“好事”發揚光大,但其他小朋友則會用同樣的“好事”回敬他。

    雖說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類似現象會少一些,但戲弄孩子、嘲笑孩子的行為仍存在不少。所以,在麵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離開,以免那顆小小的水晶心滿是劃痕。

    快樂教子課堂

    孩子無意間的妙語和想法,往往折射出為人之初的智慧,這正是發掘孩子科學思維方法和創造力的源頭。這要求每一個媽媽必須用心去體會,用愛去實踐,用包容、開放、創新的品質去滋養。因為,保護孩子的童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