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詩辨》中所道:“夫詩有別材(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也就是說,具備了“別才”才能創作出具有“別趣”的詩作,二者之間密切相關,且共同特點在於“非關書”、“非關理”,這就是嚴氏論詩的主旨。關於一篇詩作是否可被評為佳品,能否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標準,是最主要的評判條件。

    遺憾的是,由於過分強調藝術性,從根本上忽略了現實生活對文藝創作的推動作用,使本書不免存在著以流代源的缺陷。又因為本書影響較大,導致明清兩代出現擬古思潮的不良風氣。

    然而,《滄浪詩話》還是值得肯定的,從詩歌理論方麵來講,仍然是一部體係完密且建樹頗多的詩歌理論專著。它對古代詩歌的曆史演變,尤其是唐詩和宋詩所提供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總結,為讀者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詩歌創作、詩歌批評、詩體辨析、詩歌素養等方麵提出的理論,使它成為後世學者研究詩詞的重要資料。

    此外,它從藝術形象和形象思維的基本屬性等方麵,對詩歌藝術和審美意識的特殊規律性提出了獨到觀點,從而為傳統美學理論的推進做出有力的貢獻。這些意義重大的貢獻,都為其奠定了在詩歌探究領域不容忽視的地位。

    作者介紹

    嚴羽,南宋後期著名的詩論家,字儀卿,一字丹邱,號滄浪逋客,邵武(今福建)人。生卒年沒有準確考證,大約生活在寧宗和理宗統治的這段時期,應該是1195年到1264年之間。因為他居住在邵武樵川的言溪,是與滄浪水合流的地方,便自稱為“滄浪逋客”。

    後人隻知道,他一生未曾應舉入仕,長期隱居在鄉裏,因此性格清高自許、不喜隨俗。然而雖然終身過著歸隱避世的生活,但和很多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一樣,他依然不時流露出感時傷世的情懷。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描述隱逸生活的詩詞,同樣也有一部分表達出對南宋朝廷的不滿與失望。

    在他生活的後期,他曾有過兩次較長時間的出遊。一次是為了躲避家鄉變亂而出行,主要遊曆了江西、湖南一帶,包括豫章(今江西南昌)、潯陽(今江西九江),以及洞庭瀟湘等地。另外一次則是於端平初年遊訪吳越,足跡踏遍建康(今江蘇南京)、揚州、吳中(今江蘇蘇州)、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

    第二次出遊之前,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家鄉的老詩人戴複古,雖然年紀相差懸殊,但二人卻常相約煮酒吟詩、切磋學藝,並很快發展成為莫逆之交,由此造就了一段引人豔羨的詩壇佳話。他一生所作詩篇數目宏大,如今留存下來的共有146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