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孫思邈(約581年—682年),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同時也是中醫醫德規範的製定人,被人們尊稱為“藥王”。孫思邈的祖籍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據史料記載,他自幼多病,但很有抱負,從小就立誌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誌於學習醫學知識。

    到了青年時期,孫思邈就開始在鄉間行醫了,並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一視同仁,不分貧富老幼,也無關怨親善友,全都一視同仁。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他也不管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有求必應,全力救治。為此,孫思邈深受眾人崇敬。

    隋大業(605年—618年)中,孫思邈曾遊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然後隱居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麵的著作。之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召孫思邈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唯於鹹亨四年(673年),孫思邈才應邀擔任了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禦藥事務。

    從醫學成就來說,孫思邈的成就是多方麵的。在傷寒學方麵,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提出婦、兒科都應獨立設科,對婦、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婦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相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

    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係,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麵,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