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常善於以柔克剛,此可謂真智慧!

    ——佚名

    溝通,幾乎是領導者天天在做的事情,但善於溝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圖,使別人樂意接受,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想把一個人說服,就要學會硬話軟說。所謂“硬話”是居高臨下的斥責、聲色俱厲的禁止;而“軟話”則是從尊重人的角度出發,使人感到受到尊重,心情舒暢。

    說話以硬碰硬,這種溝通方法會把對方置於被教育地位,使人覺得失卻了尊重,因而往往效果不佳。

    魏徵是曆史上有名的諫臣,有一次他在朝廷上與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

    “總有一天,我非殺了他不可!”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憤憤地說。

    “誰?”長孫皇後連忙問道。

    “當然是魏徵!他總是當著眾臣的麵和我理論,實在是讓我難堪!”

    長孫皇後聽後立即退了下去,過了一會兒,她換了一身上朝的禮服,走到太宗麵前叩拜道賀。

    “你這是什麽意思?”唐太宗疑惑地問。

    “我聽說,隻有明君之下才會有忠直的臣子,”長孫皇後認真地說,“現在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是因為陛下賢明之故,我怎能不慶賀呢?”

    唐太宗聽後轉怒為喜,決定重用魏徵。

    魏徵是著名的忠臣,但他與唐太宗說話時總是以硬碰硬,結果引來了唐太宗的厭惡。長孫皇後則不同,她知道氣頭上硬為魏徵求情沒用,便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講述了魏徵敢於進言,是由於皇上有明君之懷。這種以柔克剛的勸諫,及時說服了唐太宗,也挽救了魏徵的性命。

    以硬碰硬和以柔克剛,哪個效果好顯而易見。

    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將才都會運用以柔克剛的溝通方式來說服他人。

    春秋時期,秦國派出300輛兵車,準備偷偷襲擊鄭國。進入滑國地界(在今河南省)時,這個消息被鄭國人弦高知道了。弦高是個牛販子,他做買賣時碰見一個從秦國回來的老鄉,那老鄉說起秦國發兵來打鄭國。這時要向鄭國報告已經來不及,弦高知道,自己如果硬來也擋不住秦國大軍,怎麽辦呢?他急中生智,冒充鄭國使臣來犒勞秦軍。

    弦高帶著4張熟牛皮作禮物,又趕了12頭牛,故作恭敬地對秦軍大將孟明視說:“我們的國君聽說將軍要到敝國來,趕快派我先送您4張熟牛皮,12頭肥牛來。這一點小意思不能算是犒勞,不過給將士們吃一頓罷了,還請將軍能夠不嫌棄,收下。”

    得知鄭國知曉了秦軍逼臨鄭國的消息,孟明視聽了大吃一驚,知道有人走漏了消息,隻好厚著臉皮說:“我們不是到貴國去的,你們何必這麽費心!”

    “真的?”弦高故意裝作吃驚的樣子,接著說道,“那就好,我們的國君說,敝國蒙貴國派人保護著北門,我們非常感激,很珍惜兩國情分。而且,我們自個兒也格外小心謹慎,操軍持兵不敢懈怠,如果有人來侵犯我們,我們也定當全力作戰,將軍您隻管放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