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誠服也。

    ——孟子

    “德”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都很重要,將才更會堅持以德服人,用德去感化人。“德”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質、品格和操守。這是基於權力之外的人格魅力,是能讓下屬和眾人敬佩、信服的一種感召力,也是將才可以受用終身的寶貴財富。

    有些人可能對“德”不以為然,甚至不屑一顧,而是更注重技巧、權謀和手段,殊不知,這樣的人即使再專業、再有才幹,也會被眾多單位拒之門外——事實上,哪怕是一個“才高八鬥”的人,倘若輕視道德的自我修養和塑造,也絕對成不了真正的“人才”。

    例如,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陳友諒的失敗就是典型。

    風起雲湧的元末亂世,漁民出身的陳友諒較早地舉起了反元義旗,並且始終如一,沒有接受統治階級任何形式的招安,他憑著自己非凡的軍事天才,為推翻腐朽的元朝統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並且,於1360年建立了大漢政權,成為威震八方的強人。當時,陳友諒擁有最強大的軍隊、最厲害的武器、最龐大的戰船,實力比朱元璋要大得多、強得多,但最後他還是敗給了朱元璋,將江山拱手相送,為什麽會這樣呢?

    這就涉及了陳友諒的道德了,他雖然叱吒風雲,道德卻不好,背信棄義,賣友求榮,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如,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但他為了表現“忠心”,將倪文俊的頭顱獻給了徐壽輝;為了奪得軍權,他殺死了為他兩肋插刀的大將趙普勝;給他機會,甚至答應讓他當皇帝的徐壽輝,同樣死在他的刀下,因為他想快點兒當上皇帝……這些都是給他事業無盡幫助的人,尚且如此,其他死於其手的更是不計其數。士兵們知道了這些事情後,再也不願意為這位“英雄”賣命,因為說不定哪天自己就會成為其不可利用後的棄卒,結果在與朱元璋的鄱陽湖決戰中,戰事稍有不順就立即出現了人心渙散、臨陣倒戈的事情,最終陳友諒兵敗,鬱鬱

    而終。

    陳友諒是一代梟雄,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的悲哀就在於他的道德不佳。人性中最基本的感恩、寬容、信義,他沒有;生活裏的親人、同事、朋友,有,但關係很扭曲;事業上,他隻有權術、暴力和殺戮,沒有仁愛和清明,隻有利用和索取。他的冷血無情,他的寡情負義,最終的結局就是失去民心,失去天下,失去一切。

    將才是以才服人,將才是以德服人。哪一個更高明呢?古人曾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誠服也。”由此可見,以德服人比以才服人更是大能、更是大智慧、更易產生強大的感召力,贏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