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久不息。

    ——梁啟超

    作為“將”,誰不渴望帶領自己的團隊直取成功。但為將者做事要戒急躁,人一急躁必然心浮,心浮就使人不能腳踏實地、耐住性子地思考問題,幹什麽事都彎不下身子、坐不熱凳子、耐不住性子,常表現為好高騖遠,急於求成,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1409年,丘福被明成祖朱棣任命為“征虜大將軍”,率精騎10萬,討伐謀叛的韃靼首領本雅失裏。丘福為人浮躁,易輕敵,所以在大軍出發前,朱棣特意告誡他:“不要喪失戰機,不要輕舉妄動。到達韃靼地區雖然有時會看不到敵人,但也要謹慎,不能有浮躁心理。耐住寂寞能使你保持冷靜,浮躁卻會給戰局帶來不利影響。”

    兩個月後,丘福率領軍隊到達韃靼地區。但是軍隊的整體行進速度讓他很不滿意,為了快速取勝、獲得戰功,他親率千餘名騎兵先行。幸運的是,他們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當從一個俘虜口中得知本雅失裏的軍營所在地時,丘福認為這是立功的機會,決定直襲敵營。

    連戰兩日,韃靼軍每戰總是敗走,這其實是韃靼軍的計謀,但這易得的小勝卻助長了丘福的浮躁情緒,他率軍狂追,一心要生擒本雅失裏,而對於其他將領“等部隊到齊了,偵察清楚敵情再出兵”的建議,充耳不聞,甚至下令“不從令者斬”。可當諸將士無奈隨他行進時,韃靼大軍衝殺了過來,將丘福所率領的先頭部隊重重包圍。丘福率軍士拚命抵抗也無濟於事,最後戰死。

    明成祖朱棣能把如此重大的任務交給丘福,肯把10萬精騎交給他帶領,說明他相信丘福是個有能力的人。可是丘福卻急功近利、衝動浮躁,結果不僅葬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還令全軍覆滅。試想,如果丘福能冷靜思考,循序漸進,戰局也許就會改寫。

    可見,浮躁之心是成功的大敵。

    自古以來,很多名言都在勸誡我們要“戒驕戒躁”。《論語》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無不是在倡導“遠離浮躁”,勸導人們真正沉下心來,彎下身子,紮紮實實地幹好手頭的事情。

    這裏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的畫家在剛出道時3年都沒有賣出去一幅畫,這讓他很是苦惱,於是他去請教一位很有威望的老畫家,想知道為什麽自己整整3年居然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

    老畫家問:“你每畫一幅畫大概用多長時間?”

    年輕人回答:“一般一兩天,最多不過3天。”

    老畫家微微一笑,說:“年輕人,換種方式試試吧。你用3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我保證你的畫一兩天就可以賣出去,最多不會超過3天。”

    年輕人照做,果然成功了。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講究循序漸進,有了量變才會有質變,萬不可急於求成。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一個人的成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隻有日積月累地積蓄力量,才能夠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例如,張溥抄書抄得手指成繭,寫出了《五人墓碑記》這一千古流芳的名篇;李白擁有“鐵杵磨成針”之勤,讀書讀得口舌成瘡,故能鬥酒詩百篇;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之勤,所以“下筆如有神”;王羲之日日臨池學書,以致染黑了池水,後被尊稱為書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