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棟朱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

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題落霞孤鶩圖》唐寅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蒼秀山水畫的知名代表作。作者作畫的意圖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誌,來反襯自己坎坷的經曆,大吐不快。這幅畫接近南宋院體,與北宋、元代的畫作風格迥異,是詩人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不但擅長繪畫,而且還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三絕”,他以其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他藝術表現的層次。

《落霞孤鶩圖》主要描繪的是高峰聳峙,一些茂密的柳樹與閣台軒榭交相映照。閣中有一獨坐遙望之人,兩側有童子侍立,遠方則是落霞和孤鶩,煙水微茫,情景非常宏闊,確實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曠世美感。整幅畫的境界沉靜,深藏著一種文人畫的氣質。畫麵左上題道:“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這首詩是借用了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典故。“畫棟珠簾”之語出自《滕王閣》的詩“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落霞孤鶩”出自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曾借龍王一陣風”表達出天助王勃的意思。唐鹹亨二年(671年),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滕王閣。9月9日,宴賓客於閣。欲誇其婿吳子章才,令預先作序。那個時候王勃省父,走到馬當,距離南昌還有百裏。夢水神告曰:助風一帆。早晨到達南昌,參加宴會。閻虛請所到賓客作序,賓客皆婉拒,問到王勃時,卻欣然命筆。閻非常氣憤,密令吏得句即報。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感歎道:此人是天才。唐伯虎是借王勃的少年得誌,來襯托自己坎坷的遭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不悅之情。蒼山依舊蔥蔥,江水依然悠悠,而那個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在哪兒呀?他當年不正是憑著閻太守對他的賞識,才名垂青史的嗎?這幅畫裏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抱負,但是卻沒有辦法得誌。

唐伯虎對王勃的才華也表示歎服,所以誕生了畫作《落霞孤鶩圖》,此畫也成為了唐伯虎山水畫的代表作品。《落霞孤鶩圖》絹本大軸,意境曠達。畫麵的下端繪有傍石臨水的樓閣,在扶疏垂柳間掩映,樓閣後麵有高聳的山巒,山頂長著豐茂的雜草樹木。樓閣中依牆而設有一桌,上麵有花瓶古書,一人瞭望天邊落霞孤鶩,身後侍立一童。樓閣下的水裏有一人在泛蕩小舟。畫中婀娜的垂柳昭示著作者深厚的畫功,畫界有雲“畫樹難畫柳”,然而這幅畫中的柳枝用筆緊勁連綿,柳葉繪製疏密得宜。樹幹造型形態各異,或樹皮爆裂,偃臥像老翁;或盤根錯節,如壯漢斜靠;或樹幹渾圓,靜立如處子。山石皴法以南宋李唐、劉鬆年為最高超,但用筆用墨上已加變化,縝密秀潤。人們亦稱這種皴法為“水皴”。這幅畫畫構十分簡潔,用筆多為細勁中鋒,有剛柔相濟的美感。在表現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大多使用濕筆皴擦,勾斫相間,用墨較重。整幅畫墨色和悅潤澤,景物處理飄逸灑脫,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自如,風格蒼秀勁灑,構圖不落俗套。而且裏麵樹木、閣舍、溪流穿插非常有序,非常富有韻律和文人畫秀潤空靈的美感,墨色淋漓暢酣,濃淡變化十分到位。

正是由於唐伯虎的懷才不遇才有了這幅畫的問世,也才使整幅畫好像染上了濃濃的愁緒,也使觀者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