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早年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是非常幸福美滿的。封建社會中處於閨閣中的婦女,由於受到各種束縛,所以有著有限的活動範圍,生活閱曆也自然受到約束,就算是李清照這樣具有知識的上層婦女,也無法逃脫。所以,相對而言,她們對愛情的追求就比常人要高一些,體驗也更加細膩一些。因此,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麵對這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著眼前的悲涼畫卷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首詞,反映的就是這種心情。從字麵上來看,作者並沒有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和相思之情,但此類感情在詞裏卻無往而不在。

    這首詞之所以能夠被廣泛傳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將比喻用得恰到好處。古詩詞裏用花來比喻人瘦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人與綠楊俱瘦”(秦觀《如夢令》),等等。但比較起來卻都沒有李清照這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非常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讓人感覺親切。

    這首詞還把烘雲托月的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並有著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半部分寫菊,並用菊喻人。但整篇卻找不到一個“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藏了“采菊”兩個字,這叫作藏頭。又比如,“把酒”兩個字也是這樣,“酒”字以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為古人在九月九日的時候有飲菊花酒的風習,所以這裏也省略了“菊花”兩個字。再如“暗香”,這裏的“暗香”主要是指菊花而不是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是指 “菊花”。綜觀整首詞雖不見一個“菊”字,但是“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出這一層的轉折,吟唱的時候就會多一層思考,詞的韻味自然也會隨之增加一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