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早已證實:環境對生物有重大影響。在進化論的唯物論中也提到,環境會影響物種的繁衍,還會使生物形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我們無法對所有不同的理論都展開討論,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研究卻驗證了這一結論。他對昆蟲的生存環境進行了研究,並使人們重新認知了昆蟲的生命成長過程。通過生物研究,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我們隻能通過一種方式對生物進行透徹了解,即在自然環境下對生物進行觀察研究。

    我們常說人一直在適應環境,然而在探討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時,我們發現,事實上是人類創造了一個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我們生存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精神力量,這些力量能夠構成人們社交生活中需要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不能生活在自己適應的環境中,他就不能正常發展自身潛能,更不能了解自己。呼籲人們提高對培養孩子社會本能的重視,並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相處、交流是新式教育理論的中心思想之一。

    然而,我們現在麵臨著一個問題,即找不到孩子能夠適應的環境。成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之間存在著一些偏差,這些偏差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對於孩子而言過於龐大,孩子無法對這些與自己身高比例不平衡的東西產生認同感,當然也就沒辦法自然發展。

    環境失調會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無法在不協調的環境下進行得心應手的活動。一個擁有高超技術並能做出輕巧動作的雜耍者,會在發現我想要模仿他的動作時暗自發笑,因為在他看來,他已經是這世界上技藝最高超的人,沒有人能做得像他一樣好。他會在看見我慢慢地嚐試著他的動作時產生極大的不耐煩,我們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如此。在此,我想向媽媽們提一個建議:不妨讓你們三四歲大的孩子自己梳洗、穿衣服和吃東西,並讓他們做一些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讓我們過一天孩子們現在過的生活,哪怕僅有一天,我們也會覺得受不了。我們會用一整天的時間進行自我辯護,對為我們設置這個環境的人說“不”。最後,我們可能還會哭出來,因為我們的辯護起不到任何作用。可是,我還是聽到很多媽媽向我抱怨,她們的孩子非常難纏,不肯按時起床和睡覺,更不肯午睡,哪怕眯一會兒都不肯。這些媽媽認為,小孩子應該聽話,而不是整天把“不要”掛在嘴邊。其實,媽媽們隻要讓孩子置身於一個與孩子身材相符,能讓孩子釋放精力並能適應孩子心理發展的環境中,孩子就不會再吵鬧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環境能夠使我們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一大步。

    學校是為孩子建立的,所以學校裏的一切用品都要以能適應孩子的身材和力氣為標準,以便孩子能夠輕鬆地使用它們。

    在為孩子而設置環境時,我們應該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為孩子提供輕巧的家具,並把它們擺在方便移動的地方;把照片貼在方便孩子看到的地方,不要貼得太高。對於其他環繞在孩子周圍的東西,這些原則也是通用的。我們要保證家裏的所有東西,大到地毯、沙發,小到盤子、水杯,都能讓孩子正常使用。我們也應該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務勞動,比如掃地、擦桌子、自己梳洗等。我們應該為孩子配置一些對他們有吸引力的東西。我們都知道,一個環境優美的家能夠讓家庭關係變得融洽,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讓學校變得美觀,這樣孩子才會喜歡生活在這裏。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舒適美觀的環境能夠對孩子產生有利影響,增強他們的活動力。孩子在優美的環境中會更加樂於探索和發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