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通常情況下,老師可以先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一旦孩子對這些活動產生了興趣,老師就要退到一旁,不要幹擾孩子。可是老師有時也會難免犯錯,比如在經過一個原來很頑皮,現在卻能專心工作的孩子身邊時對這個孩子說:“很好!”老師雖然是出於好意才對孩子進行讚美,可是這同樣會讓孩子對手中的工作失去興趣,也許他會連續好幾個星期內不肯再碰這份工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老師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困難的方法,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把工作做完並不是重點,讓孩子學會克服困難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對於一個提著重物行走的孩子來說,別人的幫助反而是負擔,如果這時他發現有一位老師正在看著他,他就會放下手中的重物。老師需要記住一點:隻要孩子正在專心地工作,老師就不需要理會他們,至少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被人注視著。即使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東西產生了爭執,老師也不要主動上前處理,而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們解決不了問題而來找老師幫忙,這時,老師才應該介入。當孩子已經能夠熟練地從事舊的工作後,老師就需要讓孩子從事一些新的工作了。如果孩子讓老師觀看他們專心工作後的成果,老師就應該給予孩子真誠的肯定和稱讚。老師應該和孩子感到同樣的歡喜。

    蒙台梭利方法並不是要求老師成為孩子的貼身仆人,從事為孩子洗澡、穿衣、喂飯的工作。這些事情都應該由孩子自己做,因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獨立起來。我們必須給予孩子幫助,讓他們學會自己行動、自己作決定、自己思考問題,這是為心靈服務的藝術。當老師看到孩子真正心靈的展現時,他們會感到非常快樂,也會繼續對孩子報以信心。孩子的本來樣貌應該是這樣的:他們應該是不知疲憊的、永遠全力以赴的工作者,他們的心態非常平和,他們會全力幫助弱小的人,他們會對別人的獨立表示尊重。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們的老師必須能夠發現童年的秘密,並且要比傳統的老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不僅了解孩子的表象,還要了解孩子的內心。老師一旦了解到孩子的秘密,就能對孩子產生更深層次的愛,也許這種愛才是真正的愛。雖然親吻和擁抱也能體現老師對孩子的愛,但是這種愛和深層次的愛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表現中觀察到這兩種愛的差異。老師被孩子真正心靈的展現所震撼,他們在這種震撼的引領下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當老師們達到了這種境界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比快樂。以前的老師可能隻把事情少、工資高、能夠運用權力並發揮影響力視為快樂的源泉,他們還會把升為主管或督導視為自己最重要的目標,而如今,對於他們來說,通過孩子獲得的更大的精神快樂才是最讓他們感到幸福的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