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果我們能讓歡樂的暴發代替狂怒的暴發,那麽孩子的精神就會變得平和,他們也會自然地呈現出鎮靜和親切的神態。這些都讓孩子變得與眾不同。

    激起孩子為進行真正的生存競爭而表現出的激烈行為的人,其實正是我們自己。孩子們希望根據他們的精神發展需要而生存,為此,他們不得不從我們這裏攫取那些他們非常需要的東西。他們不能按照我們的法則生活,有時,他們甚至需要從其他的孩子手中奪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另一方麵,如果我們能夠為孩子提供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他們就不會出現這種鬥爭,轉而出現的是有利的生活擴展。這個問題和大腦還在快速發育的艱難階段中與神經係統有關的衛生學原理有關,那些專門研究兒科疾病或兒童神經錯亂問題的專家們應該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人的精神生活和智力的起源受到特定的法則和至關重要的必需品所控製,如果我們以人類的健康為目標,那麽我們就必須對這些特定的法則和必需品產生足夠的重視。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僅老師和學校需要采用培養和保護孩子精神活動的教育方法,我們在家庭中也要采用這種方法,這一點對媽媽們來說尤其重要。

    通常,我們隻有對一個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才能得到真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比如,當我們看到幾個人在爭搶一片麵包時,我們會認為這些人很壞,而當我們進入一家非常暖和的餐廳,看到人們靜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心平氣和地吃著東西,誰也不妒忌其他人桌上的飯菜時,我們會覺得這些人很好。很顯然,引導我們進行表麵評價的直覺概念已經超出了絕對的善與惡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打個比方,比如我們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很優雅的餐廳,讓他們在裏麵吃飯,卻不直接影響他們的道德問題。也許有人會認為,在進餐時,那些平日裏豐衣足食的人比那些平日裏難以果腹的人表現得更好,豐衣足食的人會以一種更好、更安靜的方式享受麵前的美味,並且很少犯錯誤。是的,的確有人會這樣認為。但是無論他是誰,隻要他認為人們隻要能夠吃好就足以成為好人,那麽他就大錯特錯了。

    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食物對一個人是否能成為好人有必要的影響,因為它能夠消除人們由於缺乏食物而造成的所有的惡行和痛苦。

    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並非是人們對物質的基本需求,而是對更深層次的需求,即人類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以及精神食糧具有怎樣更高層次的功能。我們現在所探討的並不是從口中吃下的麵包,而是精神上需要的“麵包”,我們現在麵臨的是如何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艱難課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