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孩子給平麵插片上所有的圖形形狀命名。

    最初,我還想讓孩子學會如正方形、矩形、圓形等最嚴肅的正式名稱,可是孩子們卻想知道所有圖形的名稱,他們甚至會對那些非常複雜的形狀如梯形、十邊形等之類的名稱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聆聽新單詞的準確發音,也喜歡跟著老師重複讀單詞。在早期的兒童時代,孩子的語言漸漸成形,如果我們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學習外語語音,孩子就會學得非常好。

    當孩子們進行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平麵插片練習後,他們就會試著在自己周圍搞一些“新發明”。他們通常會在所有的感知練習都進行過後,對辨認已知物體的形狀、顏色和品種這些事情產生興趣和熱情。這些練習和遊戲能夠激起孩子體內的激情,讓孩子覺得他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快樂的世界。一天,一個小男孩獨自在屋頂的平台上散步,他一邊走,一邊喃喃地說著:“天是藍的,天是藍的。”一位紅衣主教非常喜歡維亞·蓋斯蒂學校的孩子,他曾給這些孩子送了一些餅幹,並滿心希望能夠看到孩子們愉快地爭搶餅幹吃的情景。可是當他分完餅幹後,孩子們並沒有爭先恐後地把餅幹塞進嘴裏,而是觀察起餅幹的外形來。主教聽到孩子們說:“這個是矩形的!這個是圓形的!這個是三角形的!”他感到很驚訝。的確,這些餅幹都做成了幾何圖形的形狀。

    在米蘭的一個普通家庭裏,一位媽媽在廚房裏準備晚餐,她4歲的兒子則站在一旁看著她把一片麵包和一些黃油從袋子裏拿出來。這個孩子在看到麵包時突然對媽媽說:“這片麵包是矩形的。”媽媽拿起刀,切下了麵包的一個角,這個孩子又喊道:“這是三角形。”媽媽把切下的這一小片麵包放到煎盤裏,這時,孩子看著麵包剩下的部分更大聲地說道:“現在,麵包變成梯形的了。”

    這個孩子的爸爸是一名工人,他看到這樣的場麵後感到非常驚訝,於是他找到孩子的老師,向老師詢問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他非常激動地說:“如果我小時候也受到過這樣的教育,我現在一定不隻是一名普通工人。”後來,這位爸爸安排了一次示範演示,讓小區內所有工人都喜歡上了這所學校。最後,他們畫了一份畢業文憑,並把它交給了老師。在這份畢業文憑上,他們畫了很多小孩子,還把許多幾何圖形畫在了孩子們的畫像中。

    在通過觸摸物體來對它們的形狀進行感受和了解這一方麵,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就是他們最好的實踐場所。我們看到一些孩子會靜靜地欣賞一個非常漂亮的柱子或雕像,他們懷著虔誠的祈禱,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用手摸著柱子或雕像的外形。有一天,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在教堂裏看到了維亞·蓋斯蒂學校的一對兄弟,這兩個孩子正在欣賞那些支撐聖壇的小柱子。漸漸地,哥哥緩緩地挪到柱子前,把手放在柱子上來回撫摸著。他似乎想讓弟弟和自己一起感受這種樂趣,於是他把弟弟也拉到跟前,並把弟弟的手拉起來放到柱子上,他希望弟弟也能感受到這些柱子光滑美麗的外形。可是就在這時,教堂聖器收藏室的管理員走了過來,趕走了這兩個“到處亂動亂摸的孩子”。

    孩子通過觸摸物體的形狀對物體產生認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極大的快樂,他們的感官練習也得到了促進。

    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到過“立體感知”,它指的是通過對立體物體的輪廓進行觸摸,從而對物體的形狀進行辨別的能力。這種感知不僅包括觸覺,因為觸覺隻能讓我們分辨出物體的表麵是否粗糙或光滑。對形狀的感知是由觸覺和肌肉知覺這兩種感覺結合而成的,其中肌肉知覺是運動知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會說盲人的“觸覺”靈敏,這種“觸覺”一般多指“立體知覺”,即他們用手感覺物體形狀的能力。

    3~6歲是孩子自身肌肉運動逐漸形成的階段,這種特殊的肌肉知覺促使孩子去運用立體知覺。當孩子自發地把眼睛蒙住,然後依靠雙手對平板、螺栓一類的物體進行區分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正在得到鍛煉。

    可以在很多練習中鍛煉孩子閉上眼睛辨別形狀規則的物體的能力。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小磚塊、福祿貝爾立方體、彈球、硬幣、豆子、豌豆等物體中挑出相似的物體,並把它們單獨擺放在一起。

    在我們的教具中有一些淺藍色的幾何立方體,包括一個球體、一個棱錐體、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在教孩子識別這些立體幾何圖形時,最有吸引力的方法就是讓他們閉上眼睛猜物體的名稱。我會在這本書的後麵詳細講述教孩子這些名稱的方法。孩子經過這樣的練習後,他們就會對這些物體更有興趣,並在睜開眼睛後更仔細地觀察物體的形狀。還有一個辦法能夠讓孩子對幾何形體產生興趣,那就是讓這些幾何形體動起來。球體可以朝任何方向滾動,圓柱體隻能朝一個方向滾動,圓錐體能夠繞著自己滾動。棱柱體和棱錐體雖然不能滾動,可是棱柱體卻比棱錐體更容易傾倒。

    到這裏,我們差不多已經介紹完了所有用於感知訓練的教具。不過我們還有一套紙板圓柱體教具,這套教具一共有6個圓柱體,這些圓柱體或者是完全封閉的,或者蓋著一個木頭蓋。圓柱體的內部裝有一些性質不同的物體,當孩子搖動這些圓柱體時,它們就會發出強度不同的聲音,有的聲音很大,有的聲音則小得聽不清。

    這樣的教具一共有兩套,練習的第一步是辨別同樣強度的聲音,並把聲音強度相同的圓柱體放在一起。接下來的練習就是對聲音的強弱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孩子要把6個圓柱體按照發出聲音的強弱程度進行排列,就像在進行色板練習時要把色板按照顏色的深淺程度排列一樣。在進行這項練習時,孩子們也要在桌子旁邊找個舒服的姿勢坐好,老師先對練習的內容進行簡單講解,然後讓孩子自己做練習。老師應該在練習過程中蒙上孩子的眼睛,以便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我們可以對指導感覺訓練的通用原則進行總結:

    1. 一致性識別(把相似物體配對,把物體放到適合它的位置上);

    2. 對比性識別(區分物體);

    3. 區分相似物體。

    為了讓孩子的注意力在某一時間段內集中於感知源,我們最好盡可能地對感覺進行隔離,比如保證訓練時房間內的安靜,或是在進行不涉及視覺感知的訓練時蒙上孩子的眼睛。

    在觀看我們拍攝的教學電影時,我們可以從一些片段中看到孩子能夠用教具進行的所有感知訓練的一個大體概要。如果觀看影片的人曾學習過這些練習基礎理論,那麽他們就會在看到孩子做這些練習時逐漸對這些練習產生認可的態度。

    我們建議那些想對孩子進行感知培養引導的人也親自用這些教具做做練習,這樣他們就會明白孩子必須去感覺哪些感覺,以及孩子必須克服哪些困難等。等練習進行到一定的程度後,他們就會了解孩子會對這些訓練產生多大的興趣。做過這些試驗的人都會認識到這樣的事實——當他們蒙上雙眼時,他們會發現自己的觸覺和聽覺變得更加敏銳,他們更容易對事物產生感知。這些事實讓人們很感動,僅此一點就足夠讓那些進行這種嚐試的人對這種訓練產生很大的興趣。

    我們剛開始在羅馬對孩子進行肌肉知覺訓練的時候使用了一種教具,這種教具並不屬於現今出售的教具中的一種。這種教具包括兩套樂鍾,形成了全音和半音的八度音階。這些樂鍾的外觀非常相似,但是當我們把它們放在矩形的木基上,並用小木槌敲打它們時,它們會分別發出doh、re、mi、fah、soh、lah、ti、doh、doh#、re#、fah#、soh#和lah#的音。

    我們把一套樂鍾按色彩的順序在長板上擺好,板上用黑白兩色漆著和樂鍾木基尺寸相同的長方形格子,看上去就像鋼琴琴鍵。白色的格子代表全音階,黑色的格子代表半音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