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和氧氣是孩子身體成長所必需的元素,孩子必須從外部環境中獲得這些必要元素,這是一項偉大的生理工程,即成長工程。想要讓成長工程順利進行,精神也必須從外部環境汲取發展所需要的養料,至於需要汲取什麽養料,則由它自身的成長規律決定。成長現象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其中包括骨骼的堅固、整個身體的成長、大腦細微構造的完善和牙齒的形成等。這些現象都是在生理器官的真實勞動中產生的,它們也說明了器官在發育期間會經曆必要的轉化。

    這些努力不同於人類在所謂的外部勞動,即社會生產中所做的向前推進。人類可以在進行學習的學校中進行這種社會生產,也可以在能夠通過各自的智力勞動創造財富並改變自己周圍環境的社會中進行這種社會生產。

    然而,把它們都稱之為勞動也不正確。其實,器官至少能夠在最重大的幾個生理發育過程中執行某些外部任務,有時,它們還可以完成一些程度非常高、難度非常大的成長任務,哪怕這些成長任務的強度已經超出了個人能夠負擔的範圍,比如單憑過度的勞累損傷這一個原因,就可以讓一個人感到精疲力竭,甚至死亡。

    如果一個人想要避免這種沉重的外部勞動,他可以利用他人的力量幫助自己完成。可是如果他想逃避自己內心的思想勞動,那麽他無論做什麽都是徒勞的,因為所有人都必須親自完成自己的思想勞動。這種勞動雖然艱難,卻不可避免,我們稱為“孩子的勞動”。

    我們說孩子應該多休息時,所指的隻是勞動問題中的一個方麵。我們想表達的意思是,不要讓孩子把精力都花費在那些看得見的外部勞動上,因為如果單靠他們微薄的力量去做這些勞動,他們並不能為任何人帶去貢獻。所以,我們這些主張也不是絕對的。事實上,我們認為孩子在休息的時候,孩子卻正在進行一種以“自我形成”為目的的、神秘的思想勞動。他們在為長大成人做準備工作。

    想要長大成人,除了在身材上長大之外,還要確立具備本質的運動神經係統和神經係統功能。此外,智力的發育也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把孩子需要具備的功能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運動神經係統功能,孩子可以通過這種功能獲得平衡力,學會走路並對肢體的動作進行協調;第二類是感覺功能,孩子可以通過這種功能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感受,並不斷對其進行觀察、比較和評價,這些行為都為他們日後智力的發育打下了基礎。

    這樣,孩子就能夠逐漸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熟悉,並讓自己的智力得到開發。同時,他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孩子不僅要麵對發音動作所產生的運動神經問題、發音和語句,還要對名稱和語言句法的構成進行理解。

    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人剛剛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國家,他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既不知道這個國家有什麽特產,也不知道這個國家的自然概貌如何。他不懂這裏的風土人情,更不要說社會製度,最麻煩的事情是,他對這個國家的語言也是一竅不通。如果他想要和這個國家的居民共事,他就必須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這方麵,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夠代替他。他必須親自去了解這些事情,然後在心中形成相應的概念和評價,而後,他還要經曆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這樣他才能真正地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