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曾任天章閣侍講、禦史中丞、尚書左仆射等官職,後追封為溫國公。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書籍,其代表作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鑒》。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司馬光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對於兒子的教育培養,他可謂煞費苦心。

司馬光的生活非常簡樸,工作作風穩重踏實,而且他十分注重孩子勤儉樸實習慣的培養。據有關史料記載,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讓自己的兒子司馬康也參與進來。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他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在準備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一塊幹淨的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讓他的兒子終身受益。

司馬光在生活當中也非常節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更好地讓孩子理解到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極力地譴責了奢侈的作風,提倡節儉樸實。

同時他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對他的兒子循循善誘,他在文章中寫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那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教子警句,一直流傳至今。

在司馬光的教導下,司馬康以儉樸自律,學有所成,博古通今,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做官非常的清廉節約,深受百姓的愛戴。

不僅是司馬光,唐朝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由此可見,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勤儉節約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的方針策略。這些偉人在注重自身節儉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儉樸教育。這種言傳身教的精神,成為後人教子的楷模。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和古人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勤儉節約的這種優良品質仍需要我們去繼續繼承和發揚。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這些優秀的品質到了什麽時候都不會落伍。

在指導孩子理財的時候,父母們更不能忽略對孩子勤儉節約意識的培養,這也是孩子財商教育中的重要一課。在平時,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名人的理財小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獲得一些理財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