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過年的時候,她拿到了一千多元的壓歲錢。小芳計劃著,存夠兩千多元的時候就去買一台自己仰慕已久的學習機。

在一個星期天,小芳和同學們一起去逛超市,在一個布偶的專櫃,小芳看上了一款新出的維尼小熊娃娃,可是價格就要好幾百元,剛開始小芳還在猶豫著一旦買了這個小熊娃娃,自己就要晚點才能買學習機了。經過一番掙紮之後,小芳最終沒能抵製住誘惑,買下了那個小熊娃娃。

又過了幾個星期,小芳看上了一套新的運動服,在說服自己之後,她又買了下來。就這樣,一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小芳就克製不住要買下來,沒過多久,所存的一千多元錢就所剩無幾了。

到了放暑假的時候,小芳在商場看到了自己所喜歡的那款學習機,這時她才意識到學習機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自己已經沒有錢去買了,小芳別提有多後悔了。

看到什麽就要買什麽,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消費衝動。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就更不容易抵製這種誘惑了,再加上一種攀比心理,就更加容易出現消費的衝動。雖然孩子的這種行為還算不上是購物狂,但也屬於一種不合理的消費行為。

大多數的孩子對金錢都沒有概念,手裏有錢就花掉,花完就伸手向家長要,根本沒考慮所買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所必需的,也說不出來錢究竟用到了什麽地方。用金錢來換取自己商品的過程,對這類孩子來說隻是一種神奇的體驗。

不過,因為孩子還小,消費習慣也是可以重新塑造的,父母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孩子出現衝動消費的行為之後,我們一定要及時安慰孩子,不能讓孩子因此而產生不自信和自責的情緒。

那麽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避免“衝動購物”的問題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

1.幫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要想避免衝動型的消費,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分辨“需要”和“想要”的不同。這對他們現在或是將來的理財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去商場購物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挑選想要的東西,然後幫助他們區別出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這樣會讓孩子區分得更清楚。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從言語方麵有所注意。是否把“需要”用在了必需的事物上?如衣食住行方麵的開銷。是否把“想要”用在了希望擁有能令你感到舒適與快樂的事物上?如零食、課外書、玩具等。

例如,當孩子想要購買一個不必要的玩具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麽要買這件玩具,應該什麽時候去購買,讓他自己分析出對這個玩具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2.貨比三家的冷卻策略

如果“需要”和“想要”的方式還不能抑製孩子的消費欲望時,父母可以采用貨比三家的消費辦法,多去比較一些同類型的商品。

當他看到同類型產品的不同價格時,也就明白了一時衝動可能買不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繼而就會學著進行理性消費。同時,這個辦法還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暫時平緩消費的衝動。

3.父母多用緩兵之計

當孩子要錢買一些不必需的東西時,父母一定不可以盲目拒絕,那樣隻能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情緒。這時,父母不妨用一些緩兵之計,不馬上答應,但也不完全否定,利用這段時間的冷卻,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什麽是必需,什麽是想要,讓孩子學會暫時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