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東西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進入兩個誤區:一種是貪圖便宜,一種是盲目地追逐名牌。這兩種理念都可能造成家庭不必要的浪費。隻要掌握好物美價廉的原則,我們就可以把每一份開支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那麽,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明白物美價廉的道理呢?下麵有幾點建議,父母們可以參考一下。

    1.讓孩子知道什麽是合格產品

    我們在買東西之前,首先要確定它是否合格。父母應該將合格產品的標準告訴孩子,如果直接將那些“三有”標準告訴孩子的話,也許並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父母可以通過具體的實例來讓他們明白。比如可以拿出自己家裏邊的一些商品,教孩子怎麽辨別產品的有效時期和查看商品的合格證書。

    2.讓孩子自己挑選商品

    凡事隻有親身經曆才會印象深刻,父母不妨把購物籃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去挑選商品,家長可以在一旁協助,但是不能幹預太多,盡量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選擇,在孩子采購完之後,父母可以查看一下他選購的商品質量如何,價錢是否合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父母應該及時給予表揚,不好的地方也應該及時糾正並鼓勵。這不僅提高了他們對商品鑒別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精打細算的能力。

    3.讓孩子試著學砍價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方,價格也不一樣,很多商家都會虛升商品的價格。如果這時候我們還是盲目購買的話,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在指導孩子理財的時候,“砍價”的技能也是不能不學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去買一件商品,然後試著和老板“砍價”,當老板接受了提出的價錢時,那就節省了一小筆開銷,就算砍價不成功,也可以讓孩子學到溝通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