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中期以來,“崇本抑末、務農重穀”就作為傳統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在社會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始終占據支配地位,不斷被曆朝思想家所推崇和詮釋,不斷被曆代統治者所奉行。盡管南宋地主階級士大夫思想家葉適批評崇本抑末,提出“抑末厚本,非正論也”的觀點;明代丞相張居正根本否定重農抑商,提倡“厚農而資商”、“厚商而利農”;而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甚至從市民階層的立場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等,但終未能打破重農抑商思想的統治地位。

    崇本抑末及工商皆本思想對毛澤東經濟思想均發生了重要影響。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既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同時也受到傳統經濟思想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業思想和工商業思想。

    1.農業思想

    毛澤東從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大國、廣大人民亟需解決的是吃飯穿衣問題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馬克思和列寧關於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原理與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相結合,吸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工業化積累資金“把農民挖得很苦”而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業擴大再生產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豐富的農業思想。毛澤東出身農村且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刻了解和濃厚感情又強化了他的重農思想。

    (1)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早在長沙求學期間,毛澤東就在《講堂錄》中寫道:“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七月》八章,陳王道之本,隻典解衣食二字。《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於田裏樹畜。”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識到農業是經濟的中心。1926年,他在廣州農講所講授《中國農民問題》,指出中國經濟的中心在農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更強調和注意經濟工作。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農業生產是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上述思想認識在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得以進一步深化。建國前夕,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建國以後,毛澤東多次強調,要把中國是農業大國這一基本國情作為思考問題、製定政策、發展國民經濟的基本出發點。1956年4月,他在《論十大關係》的講話中,詳細闡述了農業和輕工業、重工業的辯證關係,指出: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絕不可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要注重農業和輕工業。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說:“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也就在這次會議上,他詳盡論述了農業的重要性,包括:農業關係到5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農業也關係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現在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等。同年2月,他又指出:“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1960年2月,毛澤東明確提出“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的戰略思想。1962年9月,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他指出:全國人民當前的迫切任務是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把發展農業放在首位。總之,毛澤東從當時我國國民經濟中農業所占比重大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實際出發,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和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當然,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在當時國內外形勢下國防工業和其他重工業亟需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及積累資金的缺乏,農業發展和重農思想的實踐確實受到了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