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說,生活於人類社會不同曆史階段的人,總是要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對當時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人們之間的關係產生和表達特定的見解和主張,並總結和創造出相應的範疇和原理,這就是經濟思想。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要內容包括崇公抑私的所有權思想、崇本抑末的生產和交換思想、崇均戒亂的分配思想、崇儉戒奢的消費思想、強本開源兼備的財政思想以及放任幹涉並舉的管製思想等。這些思想不僅影響到當時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而且也深深地影響到近代中國的革命與複興,以及現代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不僅影響了洪秀全、康有為,而且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

    毛澤東經濟思想的思想源流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理論、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由於中國沒有經曆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傳統經濟思想沒有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活動及其經濟思想的衝擊與蕩滌,加之作為革命領袖、時代化身和民族代表的毛澤東更加深諳中國曆史、更加熟稔中國傳統文化、更加了解中國國情、更加接近中國農民,這種影響就更加深遠。

    一切經濟行為都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一切經濟思想都是反映人與人的關係的,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所有權關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公抑私不僅是一種經濟安排,更上升到了政治和倫理的層麵,是一種治天下的政治要求和倫理價值趨向。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崇公抑私的所有權思想通過土地製度、大同理想等表現出來,對於近現代社會特別是對於毛澤東及其經濟思想影響極大。

    1.“耕者有其田”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中國曆朝曆代的所有權關係主要體現為圍繞土地所有而形成的各種關係,土地製度改革曆來是中國經濟管理實踐的核心。在經過原始土地公有製、奴隸主土地私有製到地主階級土地所有製時,土地所有權名義上是國家所有,實質上是地主階級私有。由於始終沒有解決好所有權中的公與私的關係,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在土地兼並――農民起義――均田的曆史循環中打轉。

    從中國曆史來看,孟子的井田製、董仲舒的限田製、王莽的王田製、西晉的占田製和北魏、隋、唐的均田製等,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維護地主階級的經濟政治統治而以崇公抑私的名義實行的土地平均分配製度,其實質是緩和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不同於農民起義提出的“均田免糧”的措施。

    農民革命的平均主義的土地分配方案是他們追求公正、公平、公義的反映。漢末農民起義提出“太平”思想,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提出“平均”口號,北宋王小波起義提出“均貧富”,宋江起義提出“替天行道”,南宋鍾相起義在“均貧富”之後加上“等貴賤”,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糧”,而其曆史的最高峰則是清朝後期太平天國提出的“天朝田畝製度”中土地公有製和平分土地的方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