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流寇主義之外,農民戰爭失敗的另一原因就是驕傲自滿,這一點在明末農民起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當中國革命已看到勝利的曙光時,毛澤東要大家以李自成為戒。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指出:“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誌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1944年,為了紀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三百周年,郭沫若寫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文中說明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以後,它的一些首領因為勝利而驕傲起來,生活腐化,進行宗派鬥爭,以致這次起義在1645年陷於失敗。這篇文章先在重慶《新華日報》發表,後來在延安《解放日報》轉載,並且在各解放區印成單行本。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不是偶然的,是與“對我國曆史上農民革命的經驗教訓有深刻的理解”分不開的。

    3.關注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中,由於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如何使弱小的革命武裝力量發展並戰勝強大的敵人,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麵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十分關注,並從中借鑒經驗,經過長期的探索,創立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後由弱變強的軍事戰略思想,從而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為什麽要學習戰爭規律?因為要使用這些規律於戰爭”。如何使用?毛澤東認為: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從時間的條件說,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有各個曆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於不同的階段。因此“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曆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這裏毛澤東闡述了對待古代戰爭經驗的科學的態度。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許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如春秋時候,魯與齊交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從而成為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當時弱小的魯國之所以能抵抗強大的齊國,是因為采用了戰略防禦的原則。毛澤東認為:“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這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對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再次詳列了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除上麵所列的六例外,又增加了兩例,即晉楚城濮之戰、韓信破趙之戰,並分析了他們是如何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指出:“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毛澤東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當時應當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這一軍事思想在中國革命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紅軍由弱變強的致勝法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