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非常強調曆史唯物主義在研究曆史中的指導作用,1950年,他致函陳寄生說:“中國的曆史學,若不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研究,勢將徒費精力,不能有良好結果。”因為在毛澤東看來,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把社會曆史的認識變成科學。關於這一點他在《實踐論》中作了詳盡的闡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論對於自然界方麵,對於社會方麵,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麵到更多的方麵。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大家對於社會的曆史隻能限於片麵的了解,這一方麵是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曆史,另一方麵,則由於生產規模的狹小,限製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能夠對於社會曆史的發展作全麵的曆史的了解,把對於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隻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大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

    毛澤東一貫鼓勵史學工作者用曆史唯物主義來研究曆史。1948年,毛澤東認真閱讀了吳晗的《朱元璋傳》後,給作者吳晗寫的一封信中說:“此書用力甚勤,掘發甚廣,給我啟發不少,深為感謝。有些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業已麵告,此外尚有一點,即在方法問題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曆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曆史的方法論。倘若先生於這方麵加力用一番功夫,將來成就不可限量。”全國解放初期,毛澤東在《不要四麵出擊》一文中講到:對知識分子,要辦各種訓練班,“要讓他們學社會發展史、曆史唯物論等幾門課程”。毛澤東在曆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馬克思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毛澤東評價說“這是自有人類曆史以來第一次正確地解決意識和存在關係問題的科學的規定”,並且認為這是個“基本觀點”。毛澤東用這一基本觀點去分析曆史,認為隻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才使人們能夠對於社會曆史的發展作全麵的曆史的了解。

    2.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

    毛澤東根據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結合中國的曆史實際,對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觀點進行了深刻的論述,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這個思想貫穿於他的許多重要著作。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就指出:“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隻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1944年1月9日,毛澤東在延安觀看中共中央黨校俱樂部演出的《逼上梁山》一劇後給編導楊紹萱和齊燕銘寫的信中說:“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並請代向演員同誌們致謝!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曆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複了曆史的麵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麵,所以值得慶賀。”

    3.階級分析法

    階級分析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階級社會曆史的根本方法。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認真研究中國的社會曆史。他曾經指出:“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曆史的就叫做曆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麵的是曆史的唯心主義。”

    毛澤東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曆史,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結論。如毛澤東從階級鬥爭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的理論出發,提出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隻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毛澤東還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社會意識、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精神文化。指出各個時代的思想家、理論家都是一定社會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各種社會思想和理論都是為一定階級和階級鬥爭的需要服務的。

    毛澤東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其他的史學家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郭沫若在《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寫到,他自己對中國奴隸製與封建製交替時期的看法發生了三次改變,第一次定在西周與東周之交,即公元前770年左右;第二次定在秦漢之際,即公元前206年左右;到1952年,才斷然把奴隸製的下限劃在春秋與戰國之交,即公元前475年。郭沫若說:“我所以能夠作出這第三次的改變,是運用毛澤東關於階級矛盾和階級分析的基本觀點,分析中國曆史發展各個階段的社會生產關係,研究其社會形態,得出的結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