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毛澤東對傳統政治思想采取了“鑒古知今,古為今用”的態度。他賦予曆史經驗以現實的政治生命力,使其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服務。毛澤東從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集的筆記體小說《智囊》中汲取治國安邦的智慧和謀略。他也非常重視從中國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裏汲取政治軍事經驗,用以解決紛繁複雜的現實政治問題。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中國各階級、各政黨必須在共同的強大的民族敵人麵前緊密聯合起來。毛澤東為此曾致函時任陝西省主席的國民黨元老邵力子。在信中,他巧妙地將《三國演義》開宗明義提出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變換了一下順序,說明在新的曆史形勢下國共兩黨必須從“分”走向“合”,也必然走向“合”。這既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於再度合作的高瞻遠矚的決策,也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極度關懷國家民族危亡的真誠。羅貫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僅僅是外在表象的概括;毛澤東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則反映了深刻的曆史必然性。毛澤東曾說《水滸傳》要當作政治書看。上井岡山,建立紅色根據地,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某些就與他從《水滸傳》中得到的啟示有關。

    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對毛澤東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作了揚棄,把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華從封建主義思想體係中“剝離”出來,“嫁接”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理論之樹上。一方麵,使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具有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另一方麵,使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得到了升華,其中有價值的部分獲得了現代生命。可以說,如果毛澤東沒有憑借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對中國幾千年積澱的傳統政治文化和中國人的政治心理結構進行深刻把握的話,單靠背誦馬列的本本,是不能駕馭中國革命並取得勝利的。正是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內經過幾次反複比較,終於選擇毛澤東作為黨的政治領袖。

    2.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對毛澤東的階段性影響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毛澤東從事政治生涯的一個客觀的文化背景,伴隨著毛澤東世界觀的變化,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與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具體內容的聯係也在不斷變化,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