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毛澤東十分重視從中國曆史文化中提煉積極有益的成分,不斷汲取豐富的營養。從哲學智慧到文學精粹,從政治謀略到革命策略,從軍事戰略戰術到曆史經驗教訓,應有盡有,因而造就了他獨特的深深根植於中國古老大地的文韜武略。周恩來曾說:“讀古書使他(指毛澤東)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毛澤東的思想確乎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文化遺產。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有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的批判性繼承。毛澤東出色地運用了傳統哲學的民族形式,汲取了它的某些合理內容。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主要是重視知行關係和辯證的思維方式。《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顆耀眼的明珠。這“兩論”並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闡釋和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從曆史的眼光來看,它還是對中國哲學與文化傳統的批判繼承。”《實踐論》正是揚棄了從孔子到孫中山以來的傳統的知行觀,解決了中國哲學中的知行關係問題。《矛盾論》則是對中國豐富而古老的辯證法思想的革命改造。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突出表現在“尚變”意識中,毛澤東在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書籍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古代“尚變”的思想傳統,形成了他的“動、變、鬥”哲學。

    重民、保民、惠民的思想意識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儒家將這種思想發展成為一種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學說。民本思想一直為一切目光遠大的政治家所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毛澤東也毫不例外地重視民本思想。他對“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參見《新唐書?馬周傳》)的觀點是十分讚同的。毛澤東的“人民觀”反映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思維特點。他的群眾路線思想、統一戰線思想、人民民主專政思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為人民服務思想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和發揮。儒家主張“仁政”和“德政”,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道德教化來治民。毛澤東曾借用“施仁政”一詞來說明民主的和說服教育的方法,他強調要教育群眾,教育人民。他非常重視黨的政治思想工作,並將其提高到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的高度。

    中國傳統文化寶庫裏既有《孫子兵法》、《管子》、《司馬法》等軍事名著,又有《東周列國誌》、《資治通鑒》之類的記載大量戰例的曆史典籍,還有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毛澤東早年曾廣泛涉獵過這些思想資料。革命戰爭時期,他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了這些軍事思想。他的軍事名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都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軍事理論和著名戰例。正是由於毛澤東能從中國傳統軍事遺產中汲取精華,並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從而形成了他的具有典型中國風格的軍事思想。諸如:積極防禦、集中兵力、避實擊虛、機動靈活、力爭主動等等。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對中國傳統軍事理論和作戰原則的豐富和發展,在中國革命舞台上導演出了許多威武雄壯的話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