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曾在《西行漫記》中這樣描繪毛澤東,說他不僅是中國革命的領袖,“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曆史有深入的研究。”

    的確,作為一代巨人毛澤東,終其一生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曆史已經證明,毛澤東的成功與他善於從中國曆史文化中不斷汲取豐富的智慧營養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也為毛澤東卓有成效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正是由於他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錯綜複雜的內在聯係,使他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藩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傳統文化中某些消極因素的負麵影響。

    (一)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毛澤東從小“熟讀經書”,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在以後的歲月裏,他特別喜歡研習中國古代文史典籍,從經史子集到稗官小說無不涉及,直至晚年,在他居住的中南海豐澤園裏9萬多冊的藏書中,就包括著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萬有文庫》等典籍850冊,2300卷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好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勾畫、眉批、點評、心得體會等,可見他對中國曆史文化酷愛之深。如何對待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對中國傳統文化應持何種態度,這是毛澤東在處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過程中所麵臨的首要問題,也是我們考察毛澤東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問題的切入口。

    自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血與火的殖民入侵,作為一種外來的異質文化――西方文化也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古老悠遠的中國傳統文化麵臨著亙古未有的強大挑戰,它在中國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也發生了動搖。隨之發生了近代中西文化大論爭,這種論爭在五四時期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更是達到了高潮。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中西文化論爭過程中,出現了以旨在保全傳統文化為主要特征的保守主義和以全盤西化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兩種文化偏向。毛澤東自青年時代起,就親身經曆著這種文化衝突,他一方麵為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而自豪,但另一方麵也深切地感到傳統文化在西方挑戰下暴露出的危機與弊端。因此,他強烈地批判了上述兩種錯誤傾向,認為它們分別是形式主義向左和向右發展。他說“‘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另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鑒。”這是因為:

    首先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華和糟粕。同樣,毛澤東認為中國古代文化也有其兩麵性,它“並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與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也有它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時期。”其次,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的繼承性。任何一種新文化都不是空中樓閣,它必然建立在對舊文化繼承改造的基礎之上。中國新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改造、重整以及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吸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十分強調“不能割斷曆史”。此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繼承民族文化的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一個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國家何談繁榮富強!因此,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就成了毛澤東的一貫主張,也是他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根本態度。對此,他作了多次闡述與強調。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