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到西雅圖到女兒出生,李小龍在美國已經整整度過了12個年頭。在這12年裏,有辛酸,有歡喜,有困難,也有希望,可李小龍自始自終都不曾放棄,不幸的是,李小龍在1970年初的一次練功中腰部嚴重受傷(即上一章中提到過的那次重傷),整個上半年幾乎都是在病床上度過,李小龍借此機會閱讀了大量武學專著,對已經形成的截拳道思想進行了一次係統的完善和補充。

    三十而立,從1965年起,李小龍就一直在為打開好萊塢之門而奮鬥、而堅持。如今,一晃5年過去了,李小龍在美國武術界已經是響當當的人物,也是當時最貴的明星教練,但好萊塢的大門卻始終沒有完全向他敞開。在蓮達的悉心照料和鼓勵下,李小龍的傷勢康複得很快,休養耽誤了李小龍的事業發展,卻給了他充足的思考時間,究竟是好萊塢出了問題,還是自己出了問題?

    李小龍想起了自己在1969年初在與好友李俊九交談時寫下的一個預言:“我,布魯斯·李,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現一個演員所能有的最佳業績。從1970年開始、我會贏得世界性的聲譽,從那以後,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財產會達到1000萬美元之巨。我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幸福。”而這個預言的標題,就叫“我絕對可以達到的目標。”

    在當時看來,李小龍的預言無疑像吹牛般不切實際,但誰又能想到,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李小龍就兌現了預言的前半部分,若非英年早逝,預言的後半部分也完全能夠實現。

    “30歲,時不我待啊!”李小龍如是想。年齡會讓一個人產生巨大的緊迫感,李小龍也是人,他也會想,生命已經過去一半,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還是如此遙遠,就武言武的影響力畢竟有限,要想把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就必須借助電影的力量,可到現在,我連一部影片都不曾主演過,出路又在何方?

    與其坐等機會,不如主動出擊!李小龍想起了兩年前的那個大膽的計劃,盡管那個計劃因為種種原因而被暫時擱置,但李小龍覺得,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是到重新出手的時候了!

    李小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好友史達令·施裏芬,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覺得李小龍養傷養得頭腦發熱,但施裏芬卻不這麽看,早在2年前,他就曾站在一個好萊塢專業人士的角度上對李小龍這個大膽而又極富創意的計劃進行了全麵而細致的可行性分析。

    上個世紀60年代,由於電視的普及和推廣,電影觀眾急劇減少,好萊塢的電影生產也大幅度縮水,很多從影人士都麵臨著失業的危險,好萊塢電影業陷入了空前的低穀。為了自救,一向看不起電視的電影公司隻得“屈尊降貴”與電視製作公司合作,一邊把影片賣給電視,一邊單拍攝影電視劇,電視收入在60年代後期已經占了好萊塢收入的30%以上。正是因為如此,出道不久的李小龍才能多次在電視劇中客串演出。而在電影方麵,各大公司都緊縮銀根、控製預算,就連那些一線白人明星都未必能找到好的角色,包裝一個像李小龍這樣來自美國本土之外的新人,勢必要冒很大的風險,這是電影公司所難以承受的。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李小龍所期望的一部由他自己主演、又能淋漓盡致展現中國功夫的大投資、大場麵、大製作的電影,顯然就成了不切實際的鏡花水月。

    然而,困難和機遇是並存的,進入60年代後期後,好萊塢的各家電影公司都想從電影本身尋找解決危機的出路。電影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的藝術,觀眾也是一個不斷追求新鮮刺激的群體,外部的融資和重組隻是權宜之計,要想讓好萊塢重新煥發青春,就必須不斷推出新人和全新風格的電影。萬事總是在高潮低穀間輪回,一根彈簧隻有在收回來後才能迸發出最大的力量——60年代的電影危機,既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也可以看成是好萊塢電影在破繭成蝶前的一次反思、整合與積聚力量,電影公司在小心摸索的同時,也在尋找一舉突圍的機會。施裏芬覺得,李小龍在美國武術界的巨大聲望和多年來在電視劇及其它宣傳活動中積累的人氣,已經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功夫熱,現在的確是一個利用熒幕實施大膽突破的好機會,以李小龍目前的實力,並不是沒有殺出一條血路、一鳴驚人的可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