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李小龍是個不折不扣的頑童;在學校,他又是個地地道道的小霸王;唯獨在練功時,李小龍就像變了一個人,恰如專注時的櫻木花道,執著可愛得讓人愛不釋手。

    學習詠春拳期間,李小龍與武館的師兄們相處得非常融洽,每個人都是勤加練習、相互切磋,拳法突飛猛進。起初,李小龍的拳法是由大師兄黃淳梁傳授,到後來,就由葉問親自點撥。葉問的傳授有個特別之處,那就是重視對弟子的啟發,主張讓弟子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改進,這也正是葉問一眼看中李小龍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看到了李小龍過人的悟性。

    後來的事實證明,葉問的眼光沒有錯,李小龍之所以能在不斷的學習和實戰中博采百家之長、創造出一門全新的武學——截拳道,靠得就是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感悟,不斷的改進。

    葉問教導李小龍:“我們不要太虛偽的說習武隻是為了強身健體,我們習武就是用來打架的,隻是不要輕易出手。遇到敵手,千萬不要拘泥於套路,這樣隻會捆住自己的手腳,怎樣方便就怎樣出手,目的是盡快將敵人擊倒。放鬆一點,自然一點,注視敵人的動作,你就會自然適當的做出反應。”

    葉問務實而靈活的武學思想,深深的烙在了李小龍的腦海中。李小龍在美國上大學時,就曾對這段習武歲月發出這樣的感慨:“一般的老師,均對我起不了任何的啟蒙作用,因為他們本身都處在形式的束縛當中不能自拔,他們的觀念和技術都是僵化的,又怎能教出開明的弟子?倘若他們的弟子沒能獲得成功,他們就會說弟子們修習不夠或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夠,而不去發掘屬於自身的問題或那些屬於教學方法上的問題,這樣就使中國武術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直到碰上了葉問師傅,我才知道了什麽叫老師。因為他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學者,他很了解我的個性,知道我真正需要什麽,甚至在我踢打得渾身沒勁時才讓我學習一些新的動作,以磨練我的耐性。由於這時我已經沒有了體力,故練習起來便不會心焦意躁。他的這種教學方法對於一些武師來講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但我卻練得很開心,並且絕對不遲到,相反還會早到。我已經完全沉醉在了這個獨特的詠春拳世界裏了。”

    除了務實和靈活,葉問對待武學的態度還表現在重視實戰和開明包容上。葉問經常對弟子們講,一個人,一個流派想要生存下去,靠得不是名氣、麵子和私藏絕活,而是要看實力。隻有在實戰中,隻有在不斷的切磋較量中獲勝,才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換來應有的地位。因此,葉問既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也不反對弟子與別派過招,甚至還鼓勵弟子們多走出去,多看,多學,把別家好的東西吸收進來壯大自己。葉問的這些觀點,都對李小龍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李小龍所創造的截拳道一共有26個精華元素,其中一項就是蔡李佛拳。蔡李佛拳是廣東名拳,雖然僅有100多年的曆史,卻在廣東及東南亞地區流傳甚廣,是與詠春拳齊名的實戰拳術。

    李小龍的大師兄黃淳梁,是當時香港武術界有名的高手,人稱香港“講手王”。“講手”,就是比武,作為李小龍實際上的詠春拳啟蒙老師,黃淳梁經常會把一些實戰中的訣要傳授給這個天分卓然的小師弟。在葉問的點撥和黃淳梁的悉心教導下,李小龍在短短數年內迅速成長為一名詠春拳高手。李小龍後來創造的截拳道雖然沿襲了太極拳的基本哲學原理,但是在招式和對敵訣竅上,很多都是脫胎於詠春拳,所以也就有了“截拳道源自詠春拳,李小龍得益於黃淳梁”之說。

    習武和演戲是少年李小龍生的兩大“正事”,除此之外,李小龍還會經常打著“講手”之名在街頭尋找“講手”對象,一旦發現貌似強大的“對手”,李小龍就會主動挑釁,對方一旦怒而動武,李小龍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出詠春拳法,一舉將其擊倒,直到求饒方肯罷手。對於這一點,葉問和黃淳梁也曾多次告誡,說講手不是為了炫耀武力,而是為了切磋武技。但是隻要一上街,李小龍就會不由自主的生出“挑事”之心,把“講手須適可而止”的訓條拋到了九霄雲外。

    有一次,李小龍在赴約途中看見有一位老人正在路邊的草坪上教三個年輕人練習拳法。酷愛武術的李小龍當即停下來觀看,還直截了當的說他們的拳法動作太大、太花俏,在真正的打鬥中不一定能用得上。三個年輕人沒出聲,反而是那位老人讓他過去試試。心高氣傲的李小龍當即上前,還未出手,就被老人一擊而中。李小龍大驚,認為老人是在偷襲,不能算數,要求再戰一次。第二次過招,李小龍輸的更慘,幾乎被老人擊倒。老人的身手令李小龍大為歎服,當場要拜他為師。這位不知名的老人正是當年名震內地的蔡李佛高手陳師傅,此番來港,隻為安享晚年,並不打算開館收徒,但是在李小龍的再三懇求下,陳師傅隻得答應教他拳法,但有一個條件,就是李小龍決不能把他的名字告訴外人。

    李小龍招人“講手”,也有人主動找上門來與他切磋。這些挑戰者並非混跡街頭的流氓大漢,而是有過拜師學藝經曆的“武林”中人。他們功夫過硬、各有所長,不過在大多數時候,李小龍都能憑借迅猛的出招擊敗對手;如果對方是幾個人,李小龍就會帶上師兄弟幾人前往應戰。李小龍的功夫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打敗的人越來越多,遇到的對手也越來越強硬,幾十年後,張卓慶在采訪時回憶道:“那時候,與小龍及師兄黃淳梁,為了印證所學功夫的實效,四處向人挑戰……起先隻不過是雙方三幾人,約定時間秘密舉行,想不到後來越搞越厲害,時常會雇了汽車到新界去打。我那時被人稱為‘大龍’,而他(李小龍)當然是‘小龍’了。我們樂於迎戰任何挑戰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