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濯(zhuó):洗滌,洗浴。

    c維:係,引申為束縛。

    d黜(chù):降職或罷免。陟(zhì):晉升。

    e形勢:指有權勢的人。

    f趦(zī)趄(jū):想往前走又又猶疑不決的樣子。

    g囁(niè)嚅(rú):想說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

    h刑辟:刑法,法律。

    i央:窮盡。

    譯文

    太行山的南麵有個盤穀,盤穀裏泉水甘甜而且土地肥沃,草木鬱鬱蔥蔥,居民稀少。有人說:“因為它盤繞於兩山之間,所以稱之為‘盤’。”有人說:“這個山穀,處於幽靜的環境而地勢險阻,是隱者徘徊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願就隱居在這裏。

    李願是這麽說的:“世人所說的那些大丈夫,我很了解。他們把恩惠施給別人,讓自己的名聲顯揚於當世。他們坐在朝廷之上參與政事,任免百官,輔佐皇帝發號施令。他們到了朝廷之外,就樹起旗幟,排列弓箭,武士在前麵吆喝開道,隨從擠滿了路途,供應服侍的人,拿著各自的東西,在道路兩邊往來飛奔。他們高興的時候就賞賜,憤怒的時候就懲罰,賢才俊傑站滿了身前,又是談古論今又是歌功頌德,滿耳都是讚譽之聲而不覺得厭煩。那些眉毛彎彎、臉頰豐腴、聲音清脆、體態輕盈、秀外慧中的美人,飄動著輕柔的衣襟,籠著長長的袖子,臉上施了白粉而眉毛畫成黛綠,閑住在一列列的房屋裏,她們忌妒別人得寵又有所依恃,為了博取主人的愛憐而鬥美爭妍。上述種種,就是那些被天子所器重賞識的大丈夫,治理當今天下的所作所為啊。我並非出於對這些行徑的厭惡故意逃避此地,隻是人各有命,是不能靠僥幸取得的。

    “過著清貧的生活,隱居草野之間,登臨高處,極目遠望。終日坐在茂密的樹林裏,用清澈的泉水洗浴以保持自己的清潔。從山上采來的果蔬,甘美可口;從水中釣得的魚蝦,鮮嫩可食。作息沒有一定的時間,隻求舒適安閑。與其當麵聽到讚譽之辭,哪裏比得上背後不遭人詆毀;與其肉體得到娛樂刺激,哪裏比得上內心無憂無慮怡然自得。不受功名利祿的束縛,也沒有遭到刑罰罪責的危險,不理會天下長治久安還是混亂無章,仕途上謫貶升遷不聞不問。這是那些生不逢時的大丈夫所做的,我就照著這樣去做。

    “至於那些侍奉在公卿門前,奔走於有權勢的顯貴者中間,要邁出腳又躊躇不前,要張開口又猶豫不語,處於汙穢之中而不知羞恥,觸犯刑法而遭誅戮,企圖得到萬分之一的意外好處,直到老死才肯罷休的人,他們的為人究竟是賢呢,還是不賢?”昌黎韓愈聽了李願的這番話,不覺心中澎湃,為他敬酒並且唱歌道:“盤穀中間,有你的家園;盤穀的土地,可以種植莊稼;盤穀的清泉,可以用來洗浴,又可順流閑遊;盤穀的地勢險阻,又有誰來和您爭奪住所?清幽深邃,天地空闊包容;縈回曲折,向前走卻不覺又回到了原處。盤穀中的樂趣啊,快樂而沒有窮盡。虎豹遠離這裏,蛟龍遁逃躲藏;神鬼守護著這裏,嗬斥、驅走不祥與禍殃;邊飲邊食啊長壽康健,沒有不滿足啊又能有什麽奢望?給我的車軸上油啊,喂好我的馬,跟隨您去盤穀啊,讓我終生在那裏徜徉。”

    11 送董邵南序

    韓愈

    董邵南是韓愈的好友,一生懷才不遇,多次考進士都沒有考中於是想投奔河北的軍閥尋找機遇。在臨行之前,韓愈寫了這篇文章當作臨行前的贈言。文中對友人懷才不遇的處境深表同情也對他前往河北感到惋惜,最後勉勵他結交忠義豪傑,一起為國效力。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a。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b,鬱鬱適茲土c。吾知其必有合也d。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嚐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e。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f,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g?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h!”

    注釋

    a燕:古國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端。趙:古國名,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b利器:指傑出的才能。

    c茲土:這塊地方,指燕趙之地。

    d合:際遇,遇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

    e聊:姑且。卜:估計。

    f望諸君:這裏指樂毅。

    g屠狗者:指高漸離,這裏泛指埋沒在草野的誌士。

    h出而仕:出來當官。

    譯文

    燕、趙一帶自古以來就稱說有過很多慷慨悲歌的豪俠義士。董生考取進士,一連幾次都不能被主考官所賞識,他懷抱著卓越的才能,帶著煩悶的心情前往這個地方。我想他此行一定能有很好的機遇。董生,努力吧!

    像您這樣沒遇到時機的人,隻要是崇尚道義、力行仁德的人都會對您產生憐惜之情。何況燕、趙一帶的豪俠義士,崇尚仁義是出於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會隨著教化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哪裏知道那裏現今是否和古時候所說的沒有不同呢?姑且以您此行來驗證一下吧。董生,努力啊!

    我因此有所感慨。請代我去憑吊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到集市上去看看,還有像從前高漸離那樣靠賣狗肉為生的豪俠之士嗎?如果有,代我致意,告訴他們:“如今聖明的天子在位,可以出來為朝廷效力了。”

    12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溫處士名叫溫造,他一度隱居洛陽,後來入了烏重胤的幕府。韓愈為烏重胤的求賢如渴而感動,作此文慶賀溫處士受到烏重胤的禮聘。文章開頭以伯樂相馬比喻烏氏善於選拔人才,繼而以詼諧的口吻稱頌烏氏重視人才,並表達了自己對溫造離開的依依不舍之情。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a,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b,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鉞鎮河陽之三月c,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d,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e,無所禮於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麵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f,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邪g?生既至,拜公於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釋

    a伯樂:相傳春秋時善於相馬的人,姓孫名陽。

    b石生:即石洪。

    c (fū)鉞(yuè):斫刀和大斧,執行軍法時用於殺人的刑具,象征帝王賜予的專征專殺的權威,這裏指節度使的身份。

    d居守:指東都留守。河南尹:河南府的長官。

    e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上寫奏文,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後用為官宦的代稱。

    f縻:束縛牽製。

    g介然:介意,耿耿於懷。

    譯文

    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消失了。冀北是天下產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善於相馬,怎麽能讓馬群都消失了呢?有人解釋說:“我所說的‘沒有’,不是說沒有馬,而是說沒有好馬。伯樂善於相馬,遇到好馬,就會立即將它挑走,因此馬群中沒剩下好馬。如果馬群中沒有好馬,我即便說成沒有馬,也不算是虛言妄語吧。”

    東都洛陽,本是士大夫的“冀北”。自負有才而隱居在山林中,不肯出來做官的,洛水的北岸有石生,洛水的南岸有溫生。禦史大夫烏公,以節度使的身份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個人才,就依照禮儀,把他招至自己幕下。沒過幾個月,又認為溫生是個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介,按照禮儀,又把溫生招至自己幕下,東都洛陽即便確實人才薈萃,但早上挑走一個,選拔出其中突出的;晚上挑走一個,又選拔出其中突出的。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個部門的官員,以及我們這些洛陽、河南二縣的官員,碰到疑難政事,遇到棘手的事情,到哪兒去谘詢請教從而妥善處理呢?辭官回鄉的士大夫們和誰一起遊玩呢?青年後輩們又到哪兒去考究德行、請教學業呢?東來西往路過這東都的官員,也無法登門拜訪他們了。類似這種情況,人們稱讚說:“禦史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都隱居之士的居所便沒人居住了。”難道不行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