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們全都聽到了這些話,因此痛心疾首,都來和我們國君親近。我們國君率領諸侯前來聽從您的命令,目的隻是請求交好。您若是照顧諸侯,憐憫我國國君,和我們締結盟約,便是我們國君的願望。我們國君將安撫諸侯退走,哪裏還敢自求動亂?如果您不肯施大恩於我們,那麽我們的國君不才,恐怕就不能率領諸侯退走了。謹把全部意思報告於您,請您權衡利害得失!”

    23 楚歸晉知

    《左傳》

    公元5前97年,楚國和晉國在邲地進行了一場戰爭。晉國戰敗,晉國大夫知成為楚國俘虜,但晉國也擒獲了楚莊王的兒子穀臣,射死了楚國大臣襄老。公元5前88年,晉國提出要用襄老的屍首和穀臣換回知,楚人答應了。臨行之前,楚共王和知進行了一次談話,楚共王讓知就“怨我乎”“德我乎”“何以報我”三個問題表示態度。身為階下囚的知處處撇開個人利益,從國家大事上說開去,大義凜然,贏得了楚共王的尊重。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a,以求知b。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c,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d。執事不以釁鼓e,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f,各懲其忿以相宥也g,兩釋累囚h,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i,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j,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注釋

    a穀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楚官名。襄老:楚國大臣。楚、晉之戰的時候,晉國俘獲穀臣,射死了襄老;楚國俘獲了知。b求:索取,換取。知(y ī nɡ):晉大夫,荀首之子。c治戎:交戰。d俘馘(ɡ u ó):俘虜。e釁鼓:舊時殺人或殺牲以血塗鼓行祭。f紓:緩和,解除。g宥(y ò u):寬赦。h累囚:被囚禁的人。i累臣:被俘之臣。j外臣:臣子在別國國君麵前的自稱。

    譯文

    晉國人將楚國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體還給楚國,想以此換回知。當時,荀首已經位居中軍副帥,楚國人因此答應了晉人的要求。

    楚共王為知送行,說:“你可能會恨我吧?”知回答說:“兩國交戰,我沒有才能,不能勝任自己的職責,所以成了俘虜。您沒有把我殺掉祭鼓,而是讓我回晉國接受誅戮,這是您對我的恩惠。我確實沒用,又敢怨恨誰呢?”楚共王說:“那麽你感激我嗎?”知回答說:“兩國為了自己的社稷安危打算,希望為自己的子民解除苦難,各自克製憤怒來求得相互諒解,雙方釋放各自囚禁的俘虜來成全兩國的友好。兩國有了友好關係,並不與我相關,我又敢感激誰呢?”楚共王說:“你回去以後,怎樣來報答我呢?”知回答說:“我承擔不起怨恨,您也承擔不起感激,無怨恨也無感激,不知道有什麽可報答的。”楚共王說:“盡管如此,你還是得把你的想法告訴我。”知回答說:“托您的福佑,我這被俘之臣能把這把骨頭帶回晉國,我的君王如果加以誅戮,我死而不朽。如果我的君王因為您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交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請命於我的國君,按照家法在宗廟裏處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們國君殺我的命令,而讓我繼承祖宗的世職,等到我承擔軍職,並率領非主力的軍隊去防禦邊境,即便遇上的是您的軍隊,我也不敢違命回避。隻能竭盡全力死戰到底,不會有任何其他念頭,以此來盡到做臣下的職責,這就是我能夠報答您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能同它相爭的。”於是,楚王為知舉行了隆重的送別儀式,放他回了晉國。

    24 馮諼客孟嚐君

    《戰國策》

    孟嚐君門下食客三千,大多都有一技之長,經常在他身處困境的時候伸手相助,馮諼正是其中之一。馮諼剛入孟嚐君門下時,孟嚐君和眾門客並不看好他。不過,他憑著過人的才智,幫孟嚐君設計經營“三窟”,為處在統治集團旋渦之中的孟嚐君解除了後顧之憂。

    齊人有馮諼者a,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嚐君b,願寄食門下。孟嚐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嚐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c,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嚐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嚐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嚐君客我。”後有頃,複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嚐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嚐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複歌。

    後孟嚐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d?”馮諼署曰:“能。”孟嚐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嚐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嚐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e,而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嚐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f,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