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孔子

    16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

    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期間,介之推一直忠心追隨其左右,甚至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為他充饑。後來,重耳返回晉國登上王位。晉文公重耳對流亡期間所有的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唯獨介之推沒有獲得封賞,而介之推也沒有主動向文公邀功。此文通過介之推與母親的一番話,表現了介之推耿介廉潔的高尚情操。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a,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b?”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c。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d。”

    注釋

    a祿:祿賞,賞賜。b懟:怨恨。c綿上:介之推隱居處,在今山西介休東南。d旌:表彰。

    譯文

    晉文公封賞曾跟他一起流亡在外的人,介之推沒有前去要求賞賜,而晉文公在封賞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他。介之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如今隻有國君還在人世。晉惠公、晉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還沒有想讓晉國滅亡,所以晉國一定會等到賢明的君主。能主持晉國祭祀大典的人,不是君王又能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要立他為君,而跟隨國君逃亡的那幾個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盜竊,何況是貪上天之功為自己的功勞呢?臣子們將他們的罪惡當作道義,國君對他們的不忠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我難以和他們相處。”他母親說:“你為什麽不去和他們一樣請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仿,罪過就更重了。況且我已口出怨言,以後不能再吃君主的俸祿了。”他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一下此事,好嗎?”介之推答道:“言語,是用來表白自己的;我選擇隱退,哪裏還用得著表白?那樣做的話就是在追求顯貴了。”他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我就和你一起隱居吧。”於是母子兩人便一直隱居到死。晉文公找不到他們的下落,就把綿上作為他的封田,說:“就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吧。”

    17 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

    季劄是吳王壽夢的幼子。在眾兄弟之中,季劄年紀最小,但非常賢明,季劄的兄長謁、餘祭、夷昧依次做國君,想把王位傳給季劄。季劄不願違背君位繼承傳統。後來僚做了吳王,闔閭不服氣,派專諸刺殺了僚。流亡在外的季劄聽說這件事後,指責闔閭不仁不義,並且終生再未踏進吳國一步。本文表現了季劄的仁義之心。

    “吳子使劄來聘a。”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b。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c,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d,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e:“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f,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劄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g,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釋

    a吳子:指吳國國君餘祭。“子”是低於公、侯、伯的爵位。當時中原國家認為吳國是蠻夷,不承認吳國有國君,因此《公羊傳》認為《春秋》以“吳子”稱餘祭已經是對吳國的尊重了。b賢:讚許。季子:季劄,吳王壽夢的幼子。c迮(z é):倉促。d僚:吳王僚,壽夢的庶子,一說是夷昧之子。e闔廬:即“闔閭”,名光,吳王謁之子,一說是夷昧之子。f延陵:吳邑名,在今江蘇常州境內。g不名:不直接稱名。

    譯文

    《春秋》記載:“吳國國君派季劄來魯國訪問。”

    《春秋》原本認為吳國沒有所謂的國君,沒有所謂的大夫,這則記載為什麽承認它有國君,有大夫呢?這是為了讚美季子。為什麽要讚美季子?是因為他把君位讓給了兄長。他讓君位給兄長又是怎麽一回事呢?謁、餘祭、夷昧,與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紀最小但很有才幹,兄長們都喜歡他,都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傳給季子,季子仍然不會接受。請大家不要傳位於子,而是傳位於弟,弟兄依次為君,最後再把君位交給季子。”大家都說:“好的。”所以這幾個做國君的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吃飯時,一定禱告說:“上天如果還要讓吳國繼續存在下去,就請趕快把災難降到我身上!”所以謁死之後,餘祭繼位;餘祭死後,夷昧繼位;夷昧死後,國君之位就應當輪到季子了。當時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庶子中年紀最大的,即位做了國君。季子出使而返,一回來就把僚當作國君看待。闔閭說:“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都是因為季子。如果遵從先君的遺命,那君位就應該傳給季子;如果不遵從先君的遺命呢,那麽就應該由我來做國君。僚憑什麽當國君呢?”於是闔閭就派專諸刺殺了僚,打算把君位交給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接受你奪來的國家,這就變成了我與你合謀篡位;你殺了我兄長,我再把你殺掉,這是父子兄弟相互殘殺,這樣下去,一輩子也沒有停止的時候。”於是離開吳國前往延陵,終生沒有再回過吳國。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的行為當作義,把他不提倡自相殘殺的舉動看作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