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好口碑,壞口碑更容易被人記憶

    鬆田:這時,我們心中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不好的新聞報道,因為比起能夠提升幸福感的正麵信息,負麵信息的“信息價值”更大。這是因為負麵信息比正麵信息更容易給我們的生命、財產帶來直接影響。

    ——這一點我也是讚同的。在人類從猿猴進化而來的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為了生存下去而獲取的負麵信息。對於“大型猛獸來了”“暴風雨來了”等負麵信息反應遲鈍的個體,一定會立刻失去財產乃至生命。我們正是那些由於對負麵信息敏感才得以存活下來的個體的子孫後代,所以也會理所當然地對負麵信息印象更深。

    鬆田:可以說我一開始提到的“認知結構”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對於從遠方而來的敵人反應遲鈍的話,那麽是無法守護自己的財產與生命的。

    ——談到這裏,我想歸納一下您剛才提到的重點,您聽聽看對不對。①我們在進化的過程中,掌握了遇到未知團體時識別出對方是敵是友的本領;②這一識別標準來源於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③對於與自身文化不同的人,人們很難一開始就持有正麵印象和態度。總而言之,人們容易對外國遊客持警惕態度並非種族歧視的先兆,而是一種自然現象。

    歡迎又不歡迎的微妙心理

    鬆田:沒錯。對不太了解的個體、團體持有負麵態度是一種自然現象。不過,我們不能把這一“情感”轉化為“行動”,因為這麽做就是種族歧視了。

    說得更具體一些,我認為當今日本人對於外國遊客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是非常歡迎的,可是又難以避免地會產生不希望外人踏入自己地盤的心情。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ambivalent(矛盾心理)”。“ambivalent”是一種比“討厭”更麻煩的心理,很容易讓人長期處於煩悶狀態。

    ——我明白了。得知自己對外國遊客產生“不滿”心緒並非什麽種族歧視之舉以後,想必很多人都可以長舒一口氣了吧!不過,這種“不善於應對異文化症候群”的症狀似乎在生長於島國的日本人身上表現得尤為顯著啊!

    鬆田:我認為的確有這方麵的因素存在,尤其日本是一個鮮有接受移民曆史的國家,而且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個人交流也是比較少見的。此外,除了上述關乎地緣政治性的問題以外,當代日本人抗壓能力較差或許也對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而且,我認為日本人中還存在著一些因死心眼兒而想要與外國遊客保持一定距離的人。不擅長講英語的人就屬於這種類型,比如遇到迷路的遊客手足無措,覺得人家好不容易來到日本,自己卻什麽忙也幫不上,從而心生罪惡感。一些日本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而故意與外國遊客保持一定距離。

    了解對方很重要

    ——日本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啊!請問有沒有有效克服“不善於應對異文化症候群”的好方法?

    鬆田:方法之一是充分了解對方。通過加深個體之間的交流來改善因負麵印象產生的消極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據我所知,當今的學生好像對外國遊客並沒有多少戒備心。因為他們與外國人之間的交流遠多於上一輩人。畢竟他們打工的地方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和外國打工者,所以他們必須學會與外國人和諧相處。

    ——總體來說,年青一代的英語能力也確實比團塊世代、泡沫世代高出一大截啊!

    鬆田: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了解外國遊客做出某個舉動的動機,即便他們引發了某個問題,也知道“他們為什麽這麽做”。如此的話,日本人便能夠解釋清楚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理解與接受外國人的某些行為。為了做到這一點,加強個人與外國友人之間的交流、學習外國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