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盧溝橋事變爆發為止,中國尚未喪失其作為德國戰略物資最主要來源國的使用價值,而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製英、美、蘇聯的重要夥伴,德國不願其陷入侵華泥潭,從而喪失其戰略牽製作用,同時也不願貿然支持日本,而過早同英美衝突。

    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蔣介石的特使孔祥熙趕赴德國巴特諾汗溫泉,以短期療養為借口,和希特勒進行了密談。希特勒對孔祥熙表示了德國的遠東傳統政策是以中德兩國的親善,幫助中國建設成一個富強獨立的國家為基礎,這是符合兩國利益的。由於軸心協定關係,德國一時需要撤退軍事顧問及政府派往政治、經濟、交通、工礦等部門的專家是不得已的。希特勒說,他已暗示他的屬下把中國所有在德購置的軍需物資盡量在撤退軍事顧問及各種專家之前輸出國境。在談到關於日本方麵與中日戰爭戰事方麵,希特勒表示了對日本軍人的“仇恨”之情,說第一次歐戰將近結束,日本軍人乘德國駐軍無援之機發動了奪取青島之役,德國駐軍全部犧牲,此種奇恥大辱,日耳曼民族永不會忘懷,一定要清算雲雲。

    另外,德國認為盧溝橋事變隻是一地方事件,可以和平解決。還有,德日都具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德國擔心一旦日本獨占中國,會極大膨脹日本實力,而影響德國在遠東的既得利益和歐戰爆發後德國在遠東可得的利益。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隨著中日戰爭的升級,德國認識到,中日衝突已不再是地方性的衝突,隨之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德國政府內部對此態勢分成兩派。一派以國防部長布隆白、外交部長牛賴特和經濟部長沙赫特為首,認為德國對抗英、美、法、蘇,挑起世界大戰的時機還未成熟,親意和親日是危險的,主張在中日戰爭中繼續保持中立。一派以戈林和宣傳部長戈培爾為首,主張拉攏日、意,對抗英、美、法、蘇。在德國政府內部,前者暫時占據優勢,德國因此繼續維持中立原則。

    8月16日,希特勒親自召見外交部長牛賴特和作戰部長布洛姆貝特,指出:德國要堅持與日本合作,同時又要在目前的衝突中保持中立,“隻要中國支付外匯或相應地提供軍工生產原料,已與中國簽訂的軍火貿易就可以繼續進行,當然對外要盡可能偽裝,盡可能不要再接受中國方麵的軍事訂貨”。

    9月下旬,牛賴特會見中國大使程天放,表示德國將繼續中德合作的現狀,但要求程天放保守這一絕對秘密,以免引起麻煩。

    對於德國溫和的對華政策,日本政府表示極為不滿,多次同德國政府交涉,並以退出《反共產國際協定》相威脅。中國政府考慮到當時的境況,也決定改變完全依靠德國一個國家的政策。8月21日,中國同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不久,蘇聯向中國提供大批軍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