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軍中有幾員大將。副軍長秦德純,山東沂水人。他出身行伍,卻富有文化修養和政治能力,為宋哲元所倚重。副軍長佟麟閣,也頗受宋哲元器重。二十九軍組建時,佟麟閣尚不在軍中,後被宋哲元、張自忠等人請來擔任副軍長,主管軍官教育工作。劉汝明,字子亮,河北獻縣人,曾任西北軍師長、軍長,與孫良誠、孫連仲、韓複榘、石友三、佟麟閣等人同為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

    二十九軍士兵基本來自北方各省,尤以冀魯豫三省為多。他們普遍身材高大,體格強健,作風淳樸,能吃苦耐勞,並易於接受組織和訓練。二十九軍訓練的特點之一是注重體力和技能的訓練,士兵一入營,就要進行劈刀、刺槍、器械操的訓練和忍耐寒、暑、風、雨的本領,因此二十九軍官兵在體能、技能和忍耐困苦方麵要比一般軍隊強得多。

    二十九還繼承了西北軍愛國教育的傳統。在日本入侵、民族危機深重的形勢下,軍長宋哲元提出了“槍口不對內”和“中國人不殺中國人”的口號。士兵在吃飯前,要唱《吃飯歌》:“這些飲食,人民供給;我們應該,為民努力。日本軍閥,國民之敵;為國為民,我輩天職。”二十九軍還沿用了西北軍舉行“國恥”紀念的辦法,編有《國恥歌》,令部隊演唱。每逢國恥日,開飯時饅頭上印著“勿忘國恥”四個字;或者令官兵禁食一天,反省國恥,以期官兵知恥後勇。同時,部隊經常舉行“國恥”演講,揭露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在每天的早操上,官兵都要高聲問答:

    問:“東北是哪一國的地方?”

    答:“是我們中國的!”

    問:“東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們痛恨嗎?”

    答:“十分痛恨!”

    問:“我們的國家快要亡了,你們還不警醒嗎?你們要怎麽辦呢?”

    答:“我們早就警醒了,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共同奮鬥!”

    在旗幟鮮明的愛國教育的熏陶下,二十九軍官兵無不同仇敵愾,銘記國恥,抗日情緒十分高昂。日本人曾對二十九軍下了這樣的評語:“該軍因與抗日領袖馮玉祥保有關係,故抗日意識深入官兵,實為性質不良之軍隊。”

    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二十九軍的“性質不良”得到了充分展現,聲威大震。日軍占領熱河之後繼續南下,直逼長城各口,一時間華北震動,平津告急。正在南方忙於“剿共”的蔣介石,急忙從各地抽調30萬兵力,沿長城一線抵抗進犯之敵。

    1933年3月5日,長城抗戰打響了。西起南天門、古北口,中經羅文峪、喜峰口,東至冷口、界嶺口,中國軍隊依托古老的長城,與日軍展開了激戰。防守喜峰口、羅文峪的二十九軍,憑借大刀、手榴彈和不怕死的精神,同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殺,以近戰、夜戰殲滅日寇3000多人,取得了著名的喜峰口、羅文峪大捷,二十九軍從此揚威海內外。二十九軍也成為與上海一二八抗戰的十九路軍齊名的抗日勁旅,該軍將領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先後獲得最高級別的青天白日勳章,成為一代抗日名將。

    日軍在盧溝橋外不斷示威、步步緊逼之際,第二十九軍麵臨著組建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日軍不斷增兵華北,是日本軍國主義準備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的一個重大步驟。具體地說,日軍增兵華北意味著日本已將不戰而據我華北的政策,轉變為武力奪取華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