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日軍的步步緊逼,6月10日,緊張不已的國民政府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在這種情形下,不願意也沒有打算立即在戰場上與日本人一決雌雄的蔣介石別無選擇,隻有授權何應欽在可能的範圍內,設法滿足日本的各項要求。

    何應欽在當天下午通知高橋,中國方麵對於日本的要求,將完全照辦:除答應河北省國民黨黨部立即撤退,於學忠的第五十一軍調防,中央軍第二師、第二十五師撤出河北省外,還表示國民黨政府將通令全國,禁止排外、排日。

    同時,這位北平國民黨最高長官何大人為了避免受到日本人的壓力,於6月13日離開北平南下。蔣介石則動員部隊在河南與隴海線待命,以應付不測。

    日本人對於中國兵書的熟悉似乎超過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也。日本最高決策層以及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日本僅以軍事威脅就迫使中國在河北做出讓步後,感到非常滿意,下令見好就收。

    6月28日,梅津美治郎正式發布聲明,宣稱“河北事件”結束。日本人稱中國對日本要求的讓步為《何梅協定》,它迫使中國國民黨政府取消其在河北和平津的黨部,罷免了抗日情緒濃厚的河北省主席、張學良的心腹大將於學忠,撤離駐平津地區的東北軍及中央軍。

    不過《何梅協定》事實上並沒有簽字的文本,隻有中國接受日本要求的口頭承諾,因為蔣介石示意何應欽隻可口頭答應,不得留下書麵字據,以免激起國人的指責。

    《何梅協定》出爐伊始,野心勃勃的關東軍又開始蠢蠢欲動了。6月11日,關東軍以察哈爾張家口地區中國守軍檢查日軍人員證件並與之發生衝突為由,采取軍事威脅,要求駐紮在察哈爾地區的西北軍宋哲元部,向日軍賠禮道歉,同時要求中國軍隊退出察哈爾長城以北地區。日本人將這一事件稱為“張北事件”。

    得寸進尺的日本人又提出,這一地區的大部分,應是“滿洲國”的領土。因為日本人準備支持蒙古王公搞“蒙獨”,所以迫切希望占領這一地區。

    這次關東軍出麵了。對於關東軍,蔣介石並不陌生,九一八的記憶在他的腦海裏依舊曆曆在目。在關東軍的機槍和大炮的恐嚇下,蔣介石再一次無奈地做出讓步。讓步,總是蔣介石在日本人的壓力麵前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蔣介石將察哈爾省長宋哲元調到河北,接替於學忠出任河北省長。日本人這次並不滿足於口頭協議,蔣介石不得不暗示可以簽字。

    躊躇不定的宋哲元不願意背曆史黑鍋,指示部屬、察哈爾省民政廳長秦德純出麵與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交涉。1935年6月27日,《秦土協定》簽訂,中國方麵同意撤退在察哈爾大部分地區的西北軍,以及關閉國民政府在當地的黨政機構。這就等於把察哈爾北部讓給日本來導演“蒙古國”的發展。

    《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的達成,大大削弱了中國在華北的軍事力量。日本以武力為後盾,策動華北“自治”,企圖將華北從中國分裂出去,成為日本控製的“獨立國”。1935年9月24日,日本新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在對記者的談話中,公然宣稱要實現“華北經濟圈的獨立”和“華北五省的軍事合作”,“改革華北政治機構”,“組織華北五省聯合自治團體”等,首次公開提出了以“自治”的方式,將華北分裂出中國的狂妄計劃。10月4日,日本外相、陸相、海相在《對華政策的諒解》中,企圖以“共同防共”為誘餌,使國民黨政府默認偽“滿洲國”,采取親日政策,至少在華北地區與日本合作。

    在華北,中日軍事部署對比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1935年前後,日本華北駐屯軍步兵不過10個中隊,炮兵1個中隊,總數不及2000人,而且分駐於秦皇島、山海關、塘沽、天津等處,天津駐軍不足500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