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夕,守衛北平的中國軍隊,乃是宋哲元率領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北平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重鎮,如今卻隻有宋哲元孤軍據守,孤立無援。

    那麽,北平的國民黨主力軍哪裏去了?

    事情還需要從幾年前說起。1935年初,日本表麵上對南京國民政府主動進行一係列的和緩外交,使得中日之間一時出現了罕見的對話與接觸。而實際上,這不過是老謀深算的日本人的兩麵手法而已。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在國會發表中日親善的演說,公開提出,日本今後將不會再以武力威脅中國了。

    事情果真如此嗎?

    早在1935年以前,日本軍國主義者就製定了在華北進行軍事挑釁的政策,並決定同時在河北與察哈爾動手。日本在天津的駐屯軍負責在河北尋釁,而關東軍則負責在察哈爾製造事端。

    1933年1月,日軍蓄意製造了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餘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並迅速占領熱河全境,繼而攻陷河北灤東地區。

    隨即,日軍分兵向冷口、界嶺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等長城要隘進犯。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經近三個月的浴血奮戰,中國軍隊斃傷敵數千人,給驕橫一時的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然而,由於蔣介石並沒有全力支援,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長城抗戰最終失敗。至5月24日,日軍接連侵占豐潤、薊縣、遵化、平穀、香河、懷柔等冀東22縣,直接威逼平津。

    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軍委會參謀部次長熊斌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同意將熱河省並入偽“滿洲國”,將灤東地區劃為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撤退到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一線以西、以南之地區,以後不得越過該線。日本帝國主義就這樣打開了向華北擴張的大門。

    《塘沽協定》簽訂後,日本法西斯並不滿足在中國的既得利益。經過充分醞釀,日本政府和軍部於1933年10-11月間,一致提出了“根絕排日”、“支持中國大陸上之分治運動,驅逐國民政府勢力於華北之外”的分離華北的政策。日本軍國主義者策劃將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妄圖不戰而奪取華北。日本向華北擴張的第一步,是恣意製造事端,脅迫中國軍事力量進一步退出華北,將華北變成日本可以恣意橫行的非武裝地帶。

    1935年5月11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與日本駐天津武官高橋,利用兩名親日的華文報紙社長(偽滿中央通訊社記者、天津《振報》社社長白逾桓和《國權報》社社長胡恩溥)於5月3日在天津被刺殺事件,對國民政府北平軍分會負責人何應欽發出嚴厲通牒。日本稱這個事件為“河北事件”。

    日本軍人無理地提出,是國民政府與東北軍在河北地區進行各種反日的不友好行動,才發生這樣的暗殺行動。因此,他們提出了幹涉國民政府在河北地區主權的無理要求,包括要撤換河北省主席於學忠以及其他反日的地方行政首長的職務、關閉國民黨在河北的黨部以及國民政府的情報機關,同時將中央軍調離河北。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日本政府的目的,就是讓河北脫離國民政府的軍政管轄,而達成河北的特殊化。日本天津駐屯軍激進少壯派軍官的這項行動,得到了東京的日本政府與駐東北的關東軍的支持。

    交涉期間,不但天津的日本駐屯軍舉行軍事演習示威,關東軍也在渤海與山海關一帶進行演習,製造硝煙氣氛。一時間,日本人大有不惜對華北動武的架勢。但日本人的記性好像不怎麽好,把不久前廣田弘毅外相的保證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